?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各位寶爸寶媽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突然就像變了個人,開始跟你頂嘴、叛逆,讓你頭疼不已?孩子為啥會有叛逆期呢?這其實是一場關于成長的“心理拔河”。
孩子身體在“鬧革命”,大腦在“拆舊建新”。就說12歲的明明吧,突然就開始跟媽媽頂嘴,像換了個人似的。這是大腦前額葉皮層和邊緣系統在“搶地盤”呢。理性區還沒建好,情緒區就提前通車了。這就好比裝修的時候,拆舊墻的聲音特別大。青春期荷爾蒙一上來,多巴胺分泌量激增300%,讓孩子每個決定都帶著“我要自己來”的沖動。
這是自我意識的“破繭時刻”。當孩子說“你們根本不懂我”,這可不是叛逆,而是認知系統在升級呢。他們開始用“三棱鏡思維”看世界,不再滿足非黑即白的答案。就像學步期孩子要掙脫攙扶一樣,心理斷乳期的孩子用叛逆來探索“我是誰”。這可是人類從“被定義”到“自定義”的必經之路。
接著家庭劇本可能出現“角色錯位”。有一天,父母突然發現孩子不再是“乖寶寶”了。這常常是因為家庭互動模式有“系統漏洞”。要是父母一直當“導演”,孩子就會啟動“反串程序”。就像老式打印機卡紙會報警一樣,孩子頂撞、鎖門,其實是在說:“請給我新的臺詞本。”
再就是同伴引力的“黑洞效應”。14歲的小雨開始學同學穿破洞褲,這可不只是審美變化,而是社會認同的引力實驗。青少年大腦分泌更多催產素,讓他們特別渴望群體歸屬。就像候鳥得加入編隊才能遠行,叛逆期孩子的“離經叛道”,其實是在測試怎么在保持獨特性的同時融入集體。
文化濾鏡下有“成長密碼”。在一些原住民部落,15歲少年要獨自在叢林生存三天,用這種儀式化解叛逆。但現代教育體系卻常把“反抗”當成問題。我們給孩子行為貼“叛逆”標簽的時候,真的得想想,是孩子要改變,還是我們該更新解讀成長的密碼呢?
站在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視角,叛逆期就像成長的棱鏡,折射出好多東西。與其想著“矯正”孩子,不如用成長型思維去解讀。那些看似對抗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用獨特方式完成從“被愛”到“愛人”的生命蛻變。所以,各位家長們,別再為孩子的叛逆期發愁啦,換個角度看,說不定能發現不一樣的美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