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被高考折磨的少年們!今天咱來聊聊“當青春撞上高考”這事兒,給焦慮的你們一份“減壓指南”。
壓力就像彈簧,咋整才能不被它壓垮呢?你看那初三教室,空氣中全是咖啡味兒,課間操場少了打鬧的身影,晚自習翻書聲跟敲鼓似的。這可不是電影情節,是咱中考生的真實日常啊!青春碰上人生第一個大轉折,焦慮就跟影子似的甩都甩不掉。有人對著草稿紙發呆到凌晨,有人聽見試卷響就心跳加速,還有人懷疑自己“到底為啥而戰”。
一、焦慮的三種面孔
1. 身體在報警:失眠就像調皮的貓,大半夜跳上床,困得不行還翻來覆去;腸胃突然不聽話,沒吃壞東西卻老想上廁所;握筆的手不自覺地抖,感覺能把紙畫出縫來。
2. 思維的迷宮:背過的東西說沒就沒,像被橡皮擦掉的字;看到作文題大腦一片空白,跟被按了暫停鍵的播放器似的;反復算分數,把“600分”想成“600斤重的石頭”。
3. 情緒的過山車:前一秒解出難題還歡呼,下一秒就擔心“萬一考砸咋辦”;對父母的關心突然充滿敵意,夜里卻偷偷抹眼淚。
二、焦慮的三重來源
1. 時間的沙漏:倒計時牌上的數字像被施了魔法,從“365天”變成“30天”,連呼吸都變重了。
2. 期待的標尺:父母的期待像隱形的尺子,量著試卷分數;同桌的成績像無形的鞭子,抽著疲憊的神經。
3. 未知的黑洞:未來模糊得像一團亂麻,既想改變又怕改變,就像站在懸崖邊看不清對岸。
三、給焦慮的“溫柔反擊”
? 試試呼吸訓練:心跳快得要飛出來時,試試“478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把自己想象成潛水員,在深海慢慢吐泡泡。
? 把計劃拆解成小任務:把“背完歷史課本”變成“今天記住三個重要事件”,像拼拼圖一樣享受完成小塊的成就感。
? 給焦慮寫封信:在日記本上畫個大問號,寫下所有擔憂,然后在旁邊畫個笑臉,告訴自己“我復習過類似題型”“老師說作文結構重要”。
? 創造“重啟時刻”:課間跳20個繩,讓多巴胺趕跑焦慮;午休聽3分鐘純音樂,讓大腦進入“白噪音模式”;放學后操場慢跑,讓腳步聲蓋住雜念。
? 與焦慮共處一室:別要求自己馬上好起來,每天給自己10分鐘發呆時間,就像允許雨天有雨聲。
四、給家長和老師的“隱形翅膀”
1. 不做情緒放大鏡:孩子說“我考不上重點”,別急著反駁,問問“你很在意結果,要聊聊不?”
2. 制造“安全島”時刻:周末全家做頓飯、看場老電影,用生活小確幸稀釋焦慮。
3. 把“必須”換成“可以”:把“你必須考進前三名”改成“你可以試試這個復習方法”,讓壓力變成可選項。
高考不是終點,是人生列車的下一站。那些失眠的夜、改了又改的筆記、咬牙堅持的日子,都會變成特別的回憶。考場上,記得告訴自己:這不是決定命運的大戰,是青春必經的儀式,就像櫻花要經歷寒冬才能綻放!大家加油,跟焦慮說拜拜!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