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水。” 我再三確認了配料表,“常溫保存9個月?”
等等,這合理么?
面對手里寫著“鮮米飯”的包裝食品,我抓耳撓腮。瞟了眼價格,1.99元?那就寵幸一盒吧。都說預制菜黑科技日新月異,我倒要看看這“零添加”的常溫預制米飯,是什么味兒?
“叮!” 到家兩分鐘,一份預制米飯出爐。揭開塑料封口,米飯的香氣彌漫出來,是真的大米香氣,不是防腐劑或乳酸的怪香。吃一口,米粒軟糯恰當,跟我用電飯鍋煮出來的不相上下。就著前一天剩下的魚香肉絲,這碗預制飯被吃得一干二凈。垃圾一丟,連碗都不要洗!
“此等好東西,多多益善”,我忍不住夸贊。
上面這個場景,發生在半年前。意料之外地好吃,讓我對預制飯留下了好印象。在大數據精準推流下,我繼而嘗試了各種號稱15分鐘內吃上好飯的“預制米飯”。不吃不知道:大米飯,這個預制菜在感最低的主食,竟然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
用“魔幻”來形容這屆預制米飯,真是一點不為過。
我吃到的第二份預制米飯,是一次展會偶遇的“有范先生”。
這個包裝用巨大字體寫著“開袋即食”的米飯,不僅在封口處標明“無需添加防腐劑、香精、色素,常溫保存”,還貼心的準備了凍干蔬菜湯。每一個信息都在叫囂著“厲害”。于是我上鉤了。
然而這份預制米飯,每個環節都開在了我的意料之外。
外表來看,它無比類似風靡海外的洋中餐包裝:紙質的四方小盒,頂端可以手動折疊密封。我以為里面是份干燥的米飯,需要加熱水泡發。誰知打開后,卻是個類似預制菜的塑封水浴真空包裝。上面寫著“開袋即食”,但建議“微波加熱2分鐘口感更佳”。
我買的菌菇味,出于好奇先嘗了口冷的,不難吃,但米飯口感很奇怪。微波爐叮兩分鐘后,質變發生了!熱氣香氣開始彌漫,鼻息間是醬油和菌菇調味醬料香氣;吃一口,味道類似菌菇拌飯醬搭配Q彈軟糯的米,米的“Q彈指數”甚至可以說是我吃過的米飯歷史上最高!
真是有點意思!
翻看配料表,“炒飯專用米”幾個大字印入眼簾,還備注了(大米、單雙甘油脂肪酸酯)。我下意識以為是什么增強型大米,并未多想。除此之外,只有杏鮑菇、香菇、胡蘿卜、稻米油、蘑菇精、白砂糖,食用鹽。的確干凈,就是價格不便宜:3包152克的米飯40塊錢,平均一份13塊錢。雖然搭配了凍干湯,可這點米飯哪能吃飽!而且,我為啥不直接用蘑菇醬拌飯呢?
于是這份預制米飯,在驚鴻一瞥后離開了廚房。
“新鮮的馬鈴薯做成干燥的大米!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整整耗時5年半才有的這項新技術突破!” 三農視頻里,一個看起來可以顛覆食品科技界的突破,被推送到我的面前?!翱诟猩霞扔写竺椎能浥锤?,還有土豆的香甜,真是活久見!”
世間還有此等好物,我怎能不試試?
茫茫淘寶海洋里篩選數小時后,一款標注“本品為院士團隊研發的正品土豆米”的產品出現,官方推薦烹飪方法為:蒸5分鐘,燜10分鐘。15分鐘吃上飯,比電飯鍋快不知多少,還更營養。雖然每公斤32塊8的價格,比普通大米貴了5倍,但這是科技突破呀!
于是,我又下單了。
幾天后,我收到了土豆米。配料表顯示,它由新鮮土豆、玉米粉、莜麥粉、魔芋粉、單雙甘油脂肪酸酯制作而成。雖然跟我腦補的“鮮土豆切成了米的形狀”不同,但之前“預制飯黑科技”的美味我是領教過的,迫不及待就做了一碗。
這次卻翻車了。撲面而來的“塑料”感,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買錯了商品。咬一口,“大米的軟糯,土豆的香甜” 一點沒有,常出現在莜面蕎麥面里的那種粗糧感倒是明顯,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Q彈,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在哪見過。
一口之后,我就把這碗“科技突破”放進了冰箱。
秉承著不浪費食物的原則,第二天我把剩下的土豆米做成了炒飯。突然,奇跡再次發生:這個土豆米在歷經高溫油脂和調味后,竟變得無比松軟、彈牙Q彈,甚至塑料感也在香料的加持下消失了!一份普通的雞肉咖喱炒飯,愣是給我吃出食神里“靈魂叉燒飯”的感動。
死去的記憶也如潮水般涌了進來:這不就是上次那個炒飯專用米的口感么?
吃過自熱米飯的人大概還記得那味如嚼蠟的體驗。那包一看就不是真米的“科技米”,即便給足熱水和時間,也得不到大米飯的半分香氣。咀嚼的時候,你甚至不自主地會想到“吃塑料”。難吃是種原罪,第一世的預制米飯充滿了原罪。
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預制米飯重生了。
我搜了下“香米飯”的制作過程,還真沒有狠活,全是科技。一條生產線,將耐高溫的塑料盒排排放好,里面灌注進大米,加水,進入長條密封蒸鍋里蒸熟。跟家里做飯的“唯二”差異,就是兩道殺菌工藝:第一道是生米時候,就進入一個叫滅菌釜的機器里高溫殺菌;第二道是蒸完后,再次進入滅菌釜高溫殺菌。加上類似“利樂包”的多層氧氣隔絕包裝 —— 殺菌加密封,就是米飯罐頭嘛!自然能常溫保存不變質了。
過去吃不到,是因為設備貴,市場需求少,買得起且必須買的多是航空、鐵路等等特需餐飲。如今社畜當道,不想做飯甚至不會做飯的人多了,價格自然也就打下來了。
今天你再問,我下班擠完40分鐘地鐵,是會花1塊99、微波兩分鐘吃這樣一份米飯,還是自己洗米淘米用電飯鍋做一鍋米飯,還是外賣順帶多一份有夾生飯可能的米飯?我肯定選“香米飯”—— 不是不會做,而是累了,累到多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多做任何一個步驟我都不想。更何況“干凈又衛生”這事上,樓下的蒼蠅館子,永遠比不上無菌生產車間可靠。
至于另外一款“炒飯專用米”,又是另一回事。它的存在,完全不是我以為的“大米變強了”,而是科技進化了。
因為大米無法像方便面一樣,加熱水就能復原,為了制作這種可以迅速煮熟的“預制米飯”,必須將大米先煮熟,磨成粉,加“膠水”(就是配料表里的“單雙甘油脂肪酸酯”),進入模子“擠”出來——換個理解,就是顆粒狀的米線。過去難吃,是因為研發人員“不在意”口感。但近幾年他們意識到,彈牙有嚼勁,米飯吃著才舒坦,于是在重組米的基礎上,設置了更多“擠”米方法,調配了不同比列的淀粉,增加了類似魔芋的口感調配劑,才有了這重生的“預制米飯”。
只不過,如果還是叫“快熟米”或者“重組米”,消費者肯定不買賬。于是,“炒飯專用米”出現了,“土豆米”出現了,在我看到的一篇報道里,“雜糧米”也即將投產——就是將各種粗糧谷物煮熟了磨成粉,用類似的工藝做成快熟重組米,面向高血糖人群市場。
大米飯,這個預制菜里存在感最低,制作成本最少的主食,也就在這樣的技術推動中,進化出了各種讓人驚嘆的形態。
這幾天家里有朋友借住,看見了我廚房里囤積的6盒“香米飯”。她沒見過,好奇地問我是什么?當我回復是微波2分鐘即食的大米飯時,她指著我灶臺上的電飯煲問:你不是有電飯煲么?
有,不僅有電飯煲,還有米,一袋我年初我花95塊錢買的5斤新疆羊脂籽米。在我間歇性做飯熱情下,半年后的它也只不過經歷了一點皮外傷。我相信只要米蟲不入侵,我可以吃到地老天荒——畢竟做飯并不是一件難事,平日多做點凍著也很容易。
●獨居打工人的日常
但只要你單身,是個打工人,就一定經歷過飯菜凍著凍著就“發白”了,升華了,結霜了,串味了,就“哪怕你知道它一直在凍著沒壞,也不敢微波爐加熱”了。換句話說,凍成干尸了。
凍飯容易,吃凍飯難。冰箱本就不大的冷凍空間,不僅要留足地盤給買一送一的餃子,外賣補貼薅回來的帕尼尼,各種湊單買的凍蝦凍牛排冰淇淋;如果有室友,上述所有空間還要再砍掉一半。不是我不想凍,而是空間實在有限,需要合理優化。
是,飯要吃新鮮的,但如今職場工作者的生活節奏,不是心想,就能事成的——它極大程度上由今天是否加班,領導是否突發奇想,同事是否臨時組局,今天是否想減肥,瘋狂星期四到沒到控制著。常溫保存的預制米飯,至少能隨意放在臥室/閣樓這些空間里。面對突發的做飯熱情,也不需要擔心電飯煲的開關有沒有開。
更何況,這些預制米飯,做炒飯真是一流:
且不說香米飯本來就是天然的“隔夜飯”,隨手開一盒就能下鍋,粒粒分明香氣撲鼻;重生的科技米,更是被商家自己冠上了“炒飯專用米”的標簽。雖然直接蒸不好吃,但被結構性改造過的Q彈質地,在豬油雞蛋小蔥醬油面前簡直是天選之子——吸飽了油脂香料的它們,在熱氣里散發著無窮的香氣,咬一口,你都不確定你吃的是米飯,還是彈牙軟糯的幸福。
而對于絕大多數打工人來說,能回家后不開火不等待不說一句話,吃上熱飯,甚至還能加點午餐肉雞蛋炒一炒,已經是無比的幸福。
本期作者|梅姍姍
編輯|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梅姍姍、抖音@央視主播說三農、Youtube@????FoodieLa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