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曳
●編輯|子胥
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給不給高考獎勵”、“該給多少高考獎勵”成了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爭執(zhí)不休的話題。孩子和父母以身份為界,各自結成陣營為自己辯護。
孩子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抱怨:為什么別人都有,偏偏我沒有;錢在哪里,愛在哪里,不給高考獎勵就是不夠愛我。家長們在下面追著教育:攀比心不要那么重、錢和愛不能一昧劃等號。
社交平臺上關于高考獎勵的討論
更有孩子看到同學曬出的高配版蘋果全家桶,直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破防“沒有錢就不要生小孩”。
人生的參差本就存在,而孩子用標準化的高考獎勵來對抗父母標準化的成績要求,怎能不是一種換位的反諷?
索要上萬高考獎勵,
被互聯(lián)網(wǎng)模糊的人生參差
6月9號高考結束當天,王秀榮身穿旗袍手捧鮮花站在學校門口,激動地等待考試歸來的兒子。在她周圍,幾乎所有家長人手一捧鮮花,鮮花上插著題寫“金榜題名、前程似錦”的卡片。
送花,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高考考生的專屬儀式感。
兒子特意叮囑王秀榮要帶鮮花來接他,因為同學們都有人送花,他不想當那個特例。一束鮮花80-200元,王秀榮爽快地答應了兒子,畢竟埋頭努力三年,這點儀式感還是應該有的。
令王秀榮沒想到的是,送鮮花只是高考儀式感的開胃小菜,重頭大戲還在后頭。
高考結束后,兒子問王秀榮要不要給自己高考獎勵。本就有此想法的王秀榮一口答應:“當然,你怒力了三年應該適當給一些獎勵。”
可是兒子拿出來的高考獎勵清單,讓王秀榮大吃一驚,她恨不得穿越到幾分鐘前收回自己剛剛說的話。
高考獎勵清單:蘋果全家桶,包括蘋果電腦、平板、手機、手表;長途旅游經(jīng)費1-2萬,加起來竟然高達5萬,這抵得上王秀榮半年的工資。
看著兒子期待的眼神,王秀榮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太貴了,給不起,頂多給你買個電腦和手機這兩樣必需品。”
兒子的眼神瞬間冷卻下來:“我們班好多同學都有,咱們家條件有這么差嗎?”
兒子甚至把母親不給他高考獎勵的原因歸結于13歲的妹妹,因為妹妹這個暑假要花2000塊錢去學游泳。他直接說出那句:“沒有錢就不要生那么多”,然后砰地一聲關上臥室門。
這一舉動讓王秀榮直接呆愣在原地,往日并不過分追求物質的兒子什么時候變成了這樣。
很快,王秀榮找到了答案。兒子刷視頻時的外放音點醒了王秀榮,這一屆孩子是在消費主義侵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短視頻平臺上的各種“精致日常”讓孩子們陷入光鮮的假象,似乎只有買買買,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在王秀榮看來,消費本身沒有什么問題,滿足自身需要的消費是正常的,但短視頻輸出的價值觀會讓人不自覺陷入消費內卷中。
王秀榮提醒兒子,讓他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些電子產(chǎn)品。兒子列舉出自己用電子產(chǎn)品的場景,比如電腦用來做作業(yè)、手機用來娛樂、平板用來學習或者看電視、手表用來運動的時候看時間。
在王秀榮看來,平板、手表的功能與電腦和手機的功能重復,前者完全可以被后者替代。雙方各執(zhí)一詞,爭論了一下午也沒有說服對方。
更可怕的是,在這次爭論中,王秀榮發(fā)現(xiàn)兒子的觀點是:無論什么條件的家庭都應該給孩子配備上萬元的高考獎勵,如果做不到就是沒有錢,沒有錢就不應該生孩子來世界上受苦。
沒錢就不該生孩子成為這一屆孩子共識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一屆孩子心里有了一個“養(yǎng)育標準”,達不到這些標準就不應該生孩子。一旦問他們這些標準怎么來的,回答大概率是從網(wǎng)上看的。
但很多孩子沒有意識到,每個家庭的資源繼承不同、父母收入不同,這意味著每個孩子的起跑線不同。如果用統(tǒng)一的“養(yǎng)育標準”來劃分,未免有些太過偏頗強人所難。
王秀榮問兒子,那個擁有蘋果全家桶的同學家境怎么樣。兒子說,從平時就能看出來他家庭條件不錯。王秀榮和兒子仔細分析了這個同學的家庭,從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這個同學父母的每月工資加起來應該能達到5萬左右。
這意味著高考獎勵套餐不過是其父母一個月的工資,而王秀榮夫婦一個月工資加起來不到一萬五,除了兒子還要養(yǎng)育一個正在上初中的女兒。
王秀榮告訴兒子,每個孩子的起跑線不同,但是短視頻的出現(xiàn)把不同起跑線的孩子放到同一個“養(yǎng)育標準”去衡量,甚至直白地告訴孩子:達不到這個養(yǎng)育標準,你們的父母就不愛你們。
可是這些標準究竟是誰定的,錢等于愛這個觀點是誰說的,難道短視頻上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兒子聽完王秀榮的這番話陷入了沉思,最后王秀榮并沒有滿足兒子的愿望,而是給兒子買了其他品牌價格適中的電腦和手機,答應會帶他去城市周邊游一次。
高考畢業(yè)生已經(jīng)是成年人,走出學校這座“象牙塔”,他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太大了,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同。
高考獎勵的懸殊,不過是人生參差的一次顯影。它原本就存在,只是此刻被聚光燈照亮。
不被人生樣本裹挾,
直面背景參差
高考結束后的第三天,兩個班級好友約郝悅去云南玩。各種攻略做下來,整趟旅行預計需要近1萬元。
郝悅待的這所高中是她們縣城最好的高中,里面的同學大部分家境殷實,一小部分是像郝悅這樣來自城邊村靠降分錄取考中的。
這1萬塊對于好友來說并不多,但郝悅是普通家庭長大的孩子,爸爸是一個木工,每月工資7000到1萬;媽媽在縣城一家私立小學后廚當打飯阿姨,每月工資2500到3000。
這趟旅行費用相當于要花去父母一個月的工資,而這個月郝悅還希望讓父母在開學前給自己配備一部手機。如果再加上去云南旅行,相當于本月家里要有14000左右的支出,很顯然對于郝悅家來講負擔不小。
看著兩個好友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打卡哪些景點,郝悅拒絕的話遲遲沒有說出口。
在學校里,老師要求每天穿校服,這極大地保護了像郝悅這樣家庭普通孩子的自尊。但從兩個朋友的鞋上看,就能看出她們家庭條件不錯,幾乎隔兩個禮拜就會穿新鞋。
在高中這個象牙塔里,大家都沉浸在學習中,鮮少有人通過同班同學的吃穿用度來揣測對方的家境。統(tǒng)一的校服下,青春的底色不分深淺。
郝悅因為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很快和兩個朋友玩到一起。那時候她們的目光只追逐成績和夢想,家境并不在友誼的考慮范圍之內。但是郝悅從她倆課間討論的演唱會、追星還有l(wèi)abubu,便知道她們的起跑線和自己本就畫在不同的地平線上。
郝悅最終還是拒絕了兩位好友的盛情邀約,好友見狀識趣地拐過“旅游”這個話題。
郝悅心中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別的打算來度過這個暑假——送外賣。
郝悅全副武裝送外賣(受訪者供圖)
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郝悅看到一種說法:送外賣是一種越來越上癮的工作,因為這種工作簡單易得,而且有明顯的成果,能給人現(xiàn)實物理意義上的即時反饋,會讓人擁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送外賣時間靈活,郝悅不想送了也可以及時停下去干別的事。
看著朋友圈里同學們斷斷續(xù)續(xù)po出的高考獎勵、旅游靚照,郝悅也有過片刻的羨慕,手機上“您有新的外賣訂單”及時把她拉回到現(xiàn)實中。
在分數(shù)構筑的象牙塔里,人生的參差被暫時折疊,家境只是隱藏的背景音。高考畢業(yè)后,分數(shù)不再是唯一的標準。
早點面對真實的世界,面對物質上的落差,或許是上大學前最需要上的一課。這樣總比入學后再看見巨大的參差緩不過來,用漫長的時間治愈精神內耗來得強。
“富養(yǎng)”孩子的家長,
開始自食惡果
凌晨1點,馮雪看著女兒發(fā)給她的近7萬高考獎勵清單,遲遲無法入睡。
因為沒有及時答應,女兒在前天傍晚摔門出走,馮雪也賭氣兩天沒有聯(lián)系她。女兒已經(jīng)是成年人身上有錢,之前也有過徹夜未歸的經(jīng)歷,馮雪并沒有過多擔憂。
只是她不知道,女兒是從什么時候變成了這樣。
她和妹妹還有父母一起討論,同時也問了很多AI軟件,AI小助手告訴馮雪,女兒變成這樣很可能是因為“富養(yǎng)”,那一刻很多回憶涌上心頭。
馮雪和丈夫一直堅信網(wǎng)絡上“女兒要富養(yǎng)”這樣的理念,寧愿夫妻倆省吃儉用,也要給女兒用最好的。當時一架鋼琴當時要花去馮雪和丈夫一年的工資,夫妻倆還是咬咬牙給女兒買了。畢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馮雪很清楚自己和丈夫就是普通職工,家庭收入也是普通的工薪階級,但她一直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給女兒,有時候月工資花完還會開花唄。
每月花銷這么大,主要是因為馮雪從小就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女兒進步。7歲女兒不想練鋼琴,馮雪告訴她,只要今天練完鋼琴就帶她去吃必勝客;13歲女兒期中考試,馮雪說只要這次考試進步5名就帶她城市周邊游;15歲中考,馮雪說只要考上重點初中就帶她去新疆旅游一趟。
馮雪女兒教小學生鋼琴(受訪者供圖)
女兒在這樣的物質激勵下成績越來越好,這次高考也順利考上了一所211的理工科專業(yè),目前是整個家族里考得最好的小孩。馮雪自覺自己的教育沒有任何問題,女兒的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就連妹妹都主動過來詢問怎么教育小孩。
直到女兒將近7萬的高考獎勵清單甩到馮雪面前,她才徹底醒悟過來,這么多年的富養(yǎng)早已經(jīng)模糊了女兒對自己背景的認知,讓女兒誤以為自己是個富二代。畢竟擁有富二代的生活水平,怎么不算個富二代呢。
而這種物質式獎勵最可怕的結局便是讓孩子認為:所有的付出都必須立刻兌換成物質回報。甚至讓孩子將親子關系物化,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是建立在物質回饋基礎上的。
馮雪回想起和女兒相處的點點滴滴,其實這種現(xiàn)象早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是馮雪當時并沒有把它當回事。
高中有次考試,女兒并沒有如約考到應有的成績,馮雪就沒有給女兒獎勵。女兒沒有說什么,但是長達兩個月沒有和馮雪與丈夫說過一句話。她用冷暴力讓父母屈服,最終馮雪還是答應了女兒的要求。
隨著年紀增長孩子的胃口會被富養(yǎng)地越來越大,一旦父母無法滿足,他們會陷入對父母的憤恨中。
馮雪明顯感覺到女兒這次對自己的對抗性很強烈,女兒不停地強調“別的同學都有”、“為什么以前都可以滿足,現(xiàn)在不行了”、“是不是重男輕女”等,哪怕馮雪和丈夫只有女兒這一個孩子。
冷戰(zhàn)兩天后,馮雪覺得勢必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起跑線,她把和丈夫每月不到一萬五的工資清單給女兒發(fā)過去。女兒看到后,沒過多久回了家。
馮雪冷靜地對女兒說,她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過往的富養(yǎng)都是建立在父母省吃儉用的基礎上,女兒聽后久久沒有說話。
馮雪沒有過多苛責女兒,因為她明白原因大多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
認識到人生的參差和起跑線不同,不僅需要孩子學習,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更要學習。不要無條件、超限度地富養(yǎng)孩子,真正的富養(yǎng)是教會孩子與現(xiàn)實世界對話的能力。
你無法為他鋪平一生的路,不如早早給他一雙踏過荊棘的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