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超市的時候,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顧客順手扯下三五個透明保鮮袋,多裝幾個塞進口袋。
面包店買片吐司,店員自然套上薄塑料袋,菜市場買根蔥,攤主遞來的也是免費塑料袋,這些看似占便宜的小動作,背后藏著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代價。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實施,規定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十七年過去了,免費塑料袋依然在不少場所悄悄流通,中山市2025年4月的實地調查發現,盒馬、BLT等大型超市嚴格執行塑料袋收費,但超市內的保鮮袋、西餅店、藥店的免費塑料袋依然普遍存在,集貿市場更是重災區。
這些免費塑料袋真的安全無害嗎?我們扯回家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消費者不知道的是,超市生鮮區提供的免費保鮮袋,大多是不可降解的聚乙烯材質。
這些超薄塑料袋極易破損,在裝過肉類、海鮮后殘留的汁液滲入纖維,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而且部分塑料袋為降低成本使用回收料加工,接觸油脂食品時會釋放塑化劑等有害物質。
2020年北京實施的“限塑10條”已明確要求,建成區商場、超市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5年底全國快遞網點也將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
為什么我們總忍不住扯幾個免費袋子?表面是貪圖方便,深層卻暴露了對塑料危害的認知不足。
很多人認為帶回家當垃圾袋是廢物利用,卻忽略了兩個事實,一是這些袋子本身屬于不可降解塑料,最終仍會進入填埋場或自然環境,降解需200年以上。
二是用超薄袋裝廚余垃圾時,滲漏的污漬會污染地板、櫥柜,反而增加清潔成本。
那么不用塑料袋,還能用什么呢?替代方案已成熟,市場正在提供多元解決方案:
1. 環保紙袋,采用FSC認證森林原料的格拉辛紙袋,具備半透明、防油、抗撕裂特性,完全可降解。服裝、食品領域已廣泛應用,成本比傳統塑料袋高10%左右。
2. 可降解塑料袋,符合國家標準的PLA/PBAT材質塑料袋,在堆肥條件下180天內分解。當前價格是普通袋的1.5倍,2025年需求預計超100萬噸,規模化生產后將進一步降價
3. 循環回收袋,馬來西亞檳州2025年將推可循環購物袋,押金2令吉,破損免費換新,北京順豐已投放10萬個可循環快遞箱,無需膠帶封裝。
國家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的核心邏輯是源頭減量,而非簡單替換材質。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年消耗塑料袋達5.05公斤,全國年消費量超700萬噸,即使全部替換為可降解袋,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與碳排放依然存在。
真正的環保,是養成夠用就好的用袋習慣,買兩個蘋果不必單獨裝袋,溫熱的饅頭用棉布餐巾包裹更健康,網購時勾選無需餐具減少浪費,這些微小選擇,累積起來就是改變的力量。
超市提供免費塑料袋,表面看是便民服務,實則是將環保成本轉嫁給社會。一個塑料袋售價兩毛,但后續的垃圾清運、水體治理、土壤修復費用可能是其百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