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市兩名環衛工人4小時翻8噸垃圾幫游客找回兒童手表”一事,引發熱議。輿論認為,此舉有浪費人力成本、“寵客”之嫌,甚至還有人懷疑失主是不是有特殊身份。14日,當地城管部門回應稱,此次求助的盧女士是一位普通游客,沒有其他身份,下一步會對環衛工人有一定獎勵。
游客的手表找到了,環衛工也將得到嘉獎,看似為此次事件畫上句號。但回顧事件從“暖心”到“鬧心”的全過程,沸騰的輿論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共服務邊界之問,而這一部分仍需追問和探討。追問的價值在于讓問題浮出水面,探討的意義又在于讓道理越辯越明。只有當情與理的邊界足夠清晰,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引發輿論爭議。
首先,電話手表丟了撥打12345尋求幫助,是否超越了公共服務的范疇?根據公開資料顯示,?12345是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是由各級政府設立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負責政務咨詢、民生服務、問題轉辦等非緊急訴求處理。近年來,?部分地方政府開通了12345服務熱線,在幫助群眾解決合理訴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模糊公共服務邊界的情況。比如,有群眾被蜜蜂蟄了也會撥打12345尋求幫助;又比如,有村民田中有水流不出去,原本自己用鐵鍬鏟幾下土就可以解決問題,也撥打12345請求村干部為其解決。
必須明確的是,公共服務的“公共”二字在于其服務范疇和內項的集體性、普惠性與群眾性,上述問題無疑都超出了這一范疇,存在自我責任與公共責任的邊界錯位。回頭再看“找手表”一事,其實也已超出了個人對公共資源的使用邊界。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因為自身疏忽丟了東西都去找12345幫忙解決,對政務服務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負擔,同時更是一種公共資源的浪費。
其次,大同市城管局讓兩名環衛工翻8噸垃圾找手表,是不是失了分寸?對此,城管局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接訴單位,城管局對12345熱線轉辦的事情接訴即辦,沒有過多考慮“值不值”的問題。“只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這樣的辦事初衷當然沒有問題,但為何會引發輿論海嘯?深層次的原因同樣在于模糊了公共服務的邊界,導致處理問題“顧此失彼”,忽視了工作本身的合理性,也忽視了基層員工的感受與付出。
為民服務的初心值得嘉許,但也需要提醒的是,公共資源始終是有限的,要優先保障大多數,保障底線服務,不能不計成本,更不能“慷他人之慨”。當一塊兒童電話手表和兩名環衛工花4個小時翻8噸垃圾的付出相比,大眾的觀感無疑是復雜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要避免類似的觀感錯位,只有讓規則更加清晰,制度更加明確,我們才能在“做與不做”“該不該做”“要怎么做”之間找到那個合情合理的平衡點。
回到問題的根本,厘清公共服務的邊界至關重要。如果明顯超出了服務范疇,相關部門大可提出其他解決方案。如果各方都不清楚“公共”的邊界在哪里,混沌的界限只會讓“好事變壞”,也讓各方受累。
說到底,公共服務并非無底線、無限制地提供一切服務,缺乏理性邊界的公共服務,易陷入混亂不說,還會導致資源浪費。只有邊界足夠清晰,才能讓善意更加精準,也更能持續。
上游新聞評論員 龍春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