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到6月初,正是李子大量上市的時節。街邊水果店中,紅、黃、綠各色李子新鮮誘人,店主熱情邀請品嘗,不少市民會駐足查看,可真正購買的人卻寥寥無幾。 這是大家不愛吃了嗎?還是另有隱情?帶著這個疑問,我把問題發到了網上,很快收到了網友們的熱心回復,在眾多評論中,我終于找到了這背后的原因。
第一,口感酸澀是李子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很多朋友都說,李子雖然價格便宜,但一般是賣多少就扔多少,其酸澀的口感令人難以接受,咬上一口,酸得口水直流,面部表情都會瞬間扭曲,第一口往往直接吐掉,剩下的也只能丟棄。
不過有南方網友分享,當地有獨特的李子吃法——“酸野”:用木板將李子壓碎,拌上辣椒面、食鹽,再加入折耳根和香菜。 這種搭配對習慣傳統吃法的北方人來說,實在新奇有趣。光是想象那酸辣咸鮮交織的口感,就讓人好奇不已。若下次有機會去南方,我定要親口嘗嘗這特別的風味,感受一下這份地域特色帶來的味蕾驚喜。
第二,李子市場價格兩極分化嚴重。
超市里的李子品種其實挺多的,但是價格差異顯著,最便宜的五六塊錢一斤,而貴的能達到二三十塊錢一斤。據說價格較高的李子品種,如蜂糖李、大紅袍李、黑布林、三華李等,口感更好,能達到八分甜兩分酸。
但是用同樣的價格,完全可以買到營養更豐富、品質更優的其他水果。相比之下,購買李子就顯得有些不劃算。即便是剛上市的楊梅、荔枝,價格也不過20元左右一斤,買李子吃的話,感覺有點虧,不值!
第三,“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這句老話的影響根深蒂固。
盡管不少人說不清相關俗語的具體含義,但單看字面,總會潛意識覺得李子可能對身體有害,買水果時便會刻意避開。 和香甜多汁的桃子、軟糯可口的杏子比起來,李子確實稍顯遜色。它營養元素不算突出,除了維生素C含量較高,其他都平平無奇,且果酸過多,很多人吃后會胃不舒服,甚至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自然吃得人就更少了。
種植李子的果農們也察覺到了這些問題。長成的李子不忍糟蹋,只能低價賣給酵素廠發酵,雖遠不及當水果賣值錢,卻總好過爛在樹上。 也有果農變通,砍掉李樹枝杈,嫁接桃、櫻桃、杏或梨,次年便能收獲其他水果。 如今人們選擇多了,同樣價錢下,自然更愿選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的水果,李子漸漸淡出視線,似也成了必然。
對于李子遇冷,您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觀點嗎?如果有的話歡迎評論區和大家分享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