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消費貸“利率戰”戛然而止僅百余天后,經營貸接過降價的“接力棒”。7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近期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等各類型銀行密集發力經營貸市場,年化利率普遍降至3%左右,部分抵押類經營貸甚至能申請到“2”字開頭的利率。
在銀行業凈息差持續承壓、信貸需求亟待提振的關鍵節點,利率價格戰再度引發市場關注,商業銀行應如何在規模擴張、風險防控與長期盈利間找到平衡;如何讓經營貸擺脫“價格戰”的泥潭,真正回歸服務小微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已成為當前銀行業亟待破解的命題。
有銀行抵押經營貸利率降至2.15%
進入7月,經營貸市場迎來“熱浪”,多家銀行抵押經營貸已降至2%字頭。
具體來看,某國有大行“經營快貸”界面顯示,該行為信用良好、經營穩定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或其他類型合法經營者提供最高500萬元的貸款額度,年化利率3%起,單筆貸款期限最長12個月。北京商報記者從該行客戶經理處獲悉,目前抵押經營貸利率最低可達2.45%,審批主要依據房產估值,不太看重企業流水。而“經營快貸”作為純信用貸款,客戶可直接通過手機銀行提交企業信息,系統將自動測評額度和利率,常見利率在3%左右。
另一位國有大行北京地區信貸部門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其所在的銀行抵押經營貸利率已低至2.3%,該產品要求抵押物為北京城區住宅類房產,對房產面積未設限制,貸款額度通常按房產評估值的七成核定。純信用經營貸方面,利率水平在2.7%—2.8%左右,貸款額度則需結合企業繳稅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具體金額。
除國有大行外,股份行也陸續推出了低價經營貸利率。某股份行北京地區客戶經理向北京商報記者披露,該行目前最低的經營貸利率為2.15%,但申請需滿足兩項核心條件:一是抵押物需為北京城區房產,且房屋面積不低于40平方米;二是客戶名下經營的企業需成立滿1年。此外,銀行會綜合評估企業經營狀況、流水規模、收入穩定性及納稅記錄等多重因素,最終確定貸款是否通過審批。
“目前,我行抵押經營貸年利率最低能達2.4%,但抵押物有明確限制:僅接受北京市區內的住宅房產,外地房產及商鋪等商業用途房產均不納入抵押范圍。”另一股份行北京地區工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道。借款人實際經營貸利率會參考客戶房產是否為二次抵押、客戶征信狀況以及公司與該行的業務往來綜合評級動態調整,貸款額度也需以系統最終審批結果為準,不同客戶因資質差異會呈現較大分化。
不僅是大型銀行,眾多中小銀行也卷入這場利率戰,部分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經營貸利率同樣下探至3%以下。某頭部城商行的抵押經營貸最高額度達2000萬元,年化利率最低至2.5%。
不過,多位銀行人士也表示,由于企業資質、抵押物價值、信用狀況存在差異,不同借款人實際獲批的貸款額度與利率也有所不同。
多重因素共振
經營貸利率下行背后包含多重原因,一方面,監管部門多次強調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要求降低融資成本,而經營貸利率走低可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貴問題。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從客觀因素看,市場利率持續下行、LPR多次下調為經營貸降息提供了基礎,疊加銀行存款成本下降,具備了利率下調空間。
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降準12次,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下降115個和130個基點。新發貸款利率水平也明顯走低,今年1—6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大約為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新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
另一方面,利率下行也是市場競爭與利率趨勢預判共同作用的結果,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分析稱,銀行通過降價爭奪客戶,可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若預期未來利率仍將下行,銀行會提前推出低利率產品搶占先機。這種調整雖屬市場常態,但也暴露了銀行業務模式趨同、同質化競爭壓縮利潤空間的問題。
“從銀行主觀因素看,購房按揭貸款增長放緩,經營貸成為銀行填補零售信貸缺口的重要抓手,而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以價換量’成為爭奪優質小微企業客戶的重要策略。但過度依賴利率下調來換取規模增長,可能會讓銀行陷入更大的經營壓力之中。”董希淼補充道。
良性展業不能單純依賴價格戰
信貸產品價格戰已成為近年來銀行展業“白刃戰”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一現象此前已在消費貸市場有所顯現,通過密集調低產品利率、疊加優惠券等方式,部分銀行消費貸甚至出現2.4%的低價。而在今年3月,3%以下的“白菜價”消費貸被緊急叫停,多位銀行業人士證實,多家銀行從4月1日起明確疊加優惠券后的消費貸利率水平均不得低于3%,短期內不再下調。
如今,經營貸市場接過“降息大旗”。表面上看,銀行通過降低利率吸引客戶、擴大市場份額實現“雙贏”,但在低利率時代下,比拼低息的純價格戰策略也會帶來隱憂。
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指出,存貸款利率與政策利率調整幅度存在較大偏離,主要原因在于市場競爭激烈,銀行“內卷”嚴重,出現了貸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動”的現象。具體來看,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情況下,銀行過度競爭貸款,部分貸款利率,特別是大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低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極少數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還出現以顯著低于保本點的利率水平發放房貸的情況。
監管機構對銀行內卷式競爭的關注,也引發了業內對價格戰合理邊界的進一步探討。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銀行業在消費貸、經營貸等業務領域持續采取“接棒降價”的服務策略,這種模式本質上缺乏可持續性。當銀行的貸款利率下降到無法覆蓋資金成本、運營成本及風險成本的臨界點時,所謂的“價格戰”就已越過合理范疇,淪為非理性競爭。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降至1.43%,這是自去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降至1.52%后的進一步下探。
談及未來經營貸的良性展業策略,王蓬博進一步補充道,“降價”不應成為銀行競爭的唯一籌碼,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優化客群結構、拓展綜合金融服務,進一步利用科技提高風控能力,挖掘新興綠色金融、鄉村金融等領域需求,才能真正實現業務擴張和資產質量的動態平衡。
盤和林建議,銀行在開展價格競爭時,必須堅守正向利差的核心邊界,堅決杜絕“賠本賺吆喝”的非理性行為。各項業務的開展既要符合銀行戰略發展,又能切實賦能銀行業績提升。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周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