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盜版網站到電商平臺公然售賣,從短視頻超長解說到網盤資源秒發,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中,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日前,安徽渦陽警方破獲一起搭建上百個盜版網站非法傳播《藏海傳》《折腰》等熱播劇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通過廣告牟利數十萬元。這僅是影視盜版的冰山一角——有數據顯示,全國電視劇行業每年因為盜版侵權造成的平臺損失達到200億元以上。侵權“暗流”正在影響著文化創作的生命力。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臺通過算法將盜版內容置于推薦首位,甚至提供去廣告、高清播放等“優化服務”,實現對正版的系統性替代。更令人憂心的是,一些盜版載體往往混雜著境外黃賭毒信息,如同附著其上的毒素,侵蝕著受眾的精神健康。
盜版頑疾難以根治的癥結是多方面的。除了盜版成本低,平臺監管的“馬太效應”同樣令人深思,部分互聯網企業為追求流量紅利,對侵權內容采取“事后刪除”的消極應對,形成“投訴—下線—再傳播”的惡性循環。這種博弈困境在跨境侵權中尤為突出,一些盜版資源通過國外平臺跨境傳播后,追責成本呈幾何級倍數增長。當技術助長盜版的速度遠超版權保護體系建設,單靠個案打擊顯然難以破局。
治理盜版是一個系統工程。法律層面可以考慮將賠償標準與制作成本掛鉤,對惡意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并通過指導性案例形成司法震懾。技術防御也需升級迭代,平臺責任更不容推諉,要進一步加強協同治理。全民版權意識也需進一步增強,如果消費者習慣為1元盜版資源買單,再完善的法律也難敵“破窗效應”。
盜版治理并非簡單的利益之爭,而是折射了創意價值的系統性貶損。若創作者持續陷入“為盜版打工”的困境,誰還愿傾注力量打造精品?文化創新的火種,需要司法震懾、技術防護、平臺自律與公眾覺醒的共同守護。讓侵權者不敢、不能再侵權,遏制住盜版“暗流”,可以讓文化產業“明渠”的良性運轉更加有保障。(王志順)
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