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一定記得2025年波士頓馬拉松那場震撼的逆襲——發令槍響后幾秒,John Korir剛邁出起步的步伐,就因人群輕微碰撞失衡,整個人向前撲摔在賽道上。鏡頭里能清晰看到他在摔倒后主動伸展上肢并進行緩沖支撐,核心收緊,落地時盡可能的避免膝蓋重重磕在柏油路上,當完成這些保護動作落地后,這位肯尼亞跑者幾乎沒有停頓,迅速起身,重新匯入人流。
最終,他以2小時04分45秒的成績沖線,不僅刷新賽事紀錄,更用“從起點摔倒到終點奪冠”的傳奇,讓所有人記住了他的韌性。
賽后采訪中,Korir提到一個意外細節:“那場摔倒沒影響我的節奏,可能要歸功于我堅持練的踏板操。它讓我的腿和核心像‘焊’在了一起,哪怕突然失衡,也能快速穩住?!?/p>
一、為什么跑步者要練踏板操?
正是這場“起點摔跤仍奪冠”的奇跡,讓踏板操的價值浮出水面。作為Korir備戰期雷打不動的交叉訓練,它解決的恰恰是跑者最關心的問題:
1、打造強大核心,強化應急能力:剛起跑時的突然失衡,考驗的是身體瞬間的穩定性。踏板操中“快速上下臺階+橫向跨步”的訓練,能強化腳踝、膝蓋周圍的小肌群(如腓骨肌、股四頭肌內側頭),讓關節在突發晃動時更快調整重心——就像Korir摔倒后能迅速起身,避免因失衡造成二次損傷。
2、優化跑姿,減少能量浪費:踏板操要求“軀干如錨,腿腳如輪”。訓練中必須保持“耳朵-肩膀-髖部-腳踝”成直線的“堆疊姿勢”,這種核心控制力會遷移到跑步中。哪怕像Korir那樣開局受挫,也能快速找回穩定的步頻,避免因慌亂導致的彎腰、晃肩等低效動作。
3、強肌護傷,續航全程耐力:從起步摔跤到30公里后仍能加速,靠的是腿部肌肉的持久力。踏板操通過反復的“抬腿-落地”動作,均衡鍛煉四頭肌、腘繩肌、臀肌等“跑步動力鏈”,同時降低關節沖擊(比跑步沖擊力低60%),讓肌肉在高強度比賽中更耐疲勞。
4、心肺適配,兼顧強度與恢復:40分鐘踏板操的心肺負荷堪比7英里/小時的跑步,但身體恢復更快。Korir賽后曾說:“踏板操讓我在密集訓練期既能保持體能,又不給膝蓋‘加碼’,這對馬拉松續航太重要了。”
5、社群助力:團體課程的氛圍能提升堅持動力,類似跑團集體訓練的互相激勵感。
二、跑者入門踏板操:3個關鍵建議
1、準備到位再開始
選可調節高度的專業踏板凳(避免小型簡易款),周圍留足活動空間,方便橫向移動、轉身等動作。
新手先從無高度(直接踩地面)適應,熟練后再升高踏板,搭配輕啞鈴可增加強度。
2、姿勢是核心
保持中立位姿勢:軀干挺直,核心收緊,肩頸放松不聳肩,想象背部貼靠墻面,避免左右搖晃(參考Korir的動作——腿動身不動)。
發力從髖部開始,抬腿時想象"向上提拉"而非"用力踩壓",減少關節沖擊。
3、落地與進階技巧
初期用全腳掌平穩落地,熟練后可嘗試前腳掌著地,逐步加入單腳跳、跨越臺階等動作(需確保平衡)。
多練橫向移動:能針對性鍛煉大腿內外側肌肉,彌補跑步時「前后發力為主」的肌肉短板。
結語
無論是賽前強化、賽后恢復,還是日常交叉訓練,踏板操都能為跑者提供低沖擊、高收益的輔助——不妨像頂尖選手一樣,把它加入訓練計劃,兼顧強度與安全吧!
最后請欣賞一段Korir啞鈴踏板操訓練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