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跟幾個中年社會大叔吃飯。
席間,有個快四十沒結婚的大哥,大概是喝到位了,把背心往上一卷,煙頭忘礦泉水瓶里一摁,腿往旁邊凳子上一蹬,開始大放厥詞:
“要我說,婚姻制度,二十年內必定消失,我說的。”
這個桌上,就我和他沒結婚,其他的都有孩子。
沒人理他。
他倒也不尷尬,自顧自地滔滔不絕,從國際局勢說到了全球變暖說到了特朗普加關稅再說到了性別對立。
反正沒有一件小事兒,都是關于人類命運的大事兒。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山不轉水轉老太太不吃褲帶面,就那么一句話,人類,要完犢子了。
我看了眼其他人,該給老婆回消息的回消息,該聊業務的聊業務,該開車的開車,都忙的很具體。
想想也是,只有生活里,沒有什么具體事要干的人,才會有那個閑工夫,去關心什么人類。
往前幾十年,男的出去掙錢養家,女的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他們覺得天經地義。
男的張嘴就是我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
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光掙錢,可掙不來一個家。
因為有人在家給你洗衣做飯帶孩子,你的家才叫家。
家庭勞動和在外面當牛馬,本質上地位同等,都屬于是勞動力的表現形式。
慢慢社會發展了,生產力進步了,大眾受教育程度提升了,社會觀念改變了,女性可以從事的崗位更多了。
兩口子都上班掙錢,但大部分家庭可能還是女性承擔多一點,比如要生孩子。
更多男性愿意正視妻子的家庭勞動價值,也愿意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可這玩意兒,有個問題。
家庭勞動,無法量化。
你在社會上,3500的班,那就是3500的上法,你創造多少價值老板給你發多少工資,這屬于市場調控的。
但你說對家庭的貢獻,就跟六子到底吃了幾碗粉一樣,你怎么證明?
有那種傳統意義上溫柔賢惠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的女性,也有家務全包的老公。
這就導致了一種現象,一部分人的付出,被冠在了這個性別上面。
有些天天啥也不干的,也天天嚷嚷著什么女性困境隱形家務,也有嘴上說著“現在女的啥也不干”的男的。
就像公司里那些不干實事兒就會喊口號打雞血欺上媚下刷存在感的傻叉同事。
誰是真太子誰是假李逵,魚目混珠,很難分辨。
結果就是,大環境被搞壞,男女對立,結婚率下降,一部分真心想結婚、也愿意為家庭付出的正常男女,遭了殃。
高中有個同學,隔壁縣城的,結婚很早,大學畢業第二年就結了。
據說男方家里是本地的拆遷戶,結婚的時候班里好幾個同學都去了,熱熱鬧鬧地送上了祝福。
去年的時候,聽說她離婚了。
具體是為啥咱也不知道,人家也沒透露,這種事兒也不好直接打聽,聽說現在一個人帶著孩子,過得也挺好。
我們這一代人,結婚的時間相差很大。
有的二十多就結婚生子,有的三十多還沒結婚。
大家的生活狀態和環境也不盡相同,有的還在瑪卡巴卡,有的孩子都已經會阿卡貝拉了。
結婚的其實是大多數,
但在網上,不結婚的好像才是大多數。
這就給人一種好像大家都不結婚了的感覺,再加上官方公布的逐年下降的結婚率,有種“完咯,人類滅亡了”的感覺。
但更大的概率是,這個世界上,結婚生孩子的還是大多數,只是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情忙,沒空聊這些。
我接觸的上海夫妻,錢都是分開的。
你掙你的,我掙我的,然后夫妻有一個共同的賬戶,每個人把收入的一部分放進去,用于一些共同開支。
沒有啥誰管錢的概念,也沒有誰當家做主的想法,總歸是有點兒搭伙過日子的意思。
但上海低到一騎絕塵的結婚率和生育率又好像在說,他們搭伙過日子的要求也是挺高的。
他們搭伙過日子的重點,是過日子。
日子和誰過,很重要。
而且上海的年輕人,和父母之間,也分的比較清楚,基本上各過各的,不會很深度地插手各自的生活。
所以下一輩對待婚姻的態度,也更多的是得老子樂意,不樂意就離。
財產啥的,該簽協議簽協議,分的清清楚楚,日子能一起過的好那就一起過,過不好就離。
總之,日子要過好,結不結婚的,是手段不是目的。
是結婚的婚
不是昏了頭的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