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即便是夏天,很多地方也能看到白茫茫一片——這不是積雪,而是鹽堿。新疆超過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堿化,作物低產,嚴重的甚至寸草不生。
如何讓這樣的耕地產出效益?新疆多地應用不同技術手段改良鹽堿地,實現增產增收。
種植“吃鹽植物”,讓鹽被植物“吃掉”
在新疆克拉瑪依有片“奇景”:相鄰的兩塊地,一塊白茫茫鹽堿化,另一塊卻生機勃勃——這里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和團隊建起的鹽生植物園。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種植的鹽地堿蓬。田長彥 攝
“鹽堿地里種莊稼,十年九不收。”這是老一輩農人的經驗。但田長彥發現,有些鹽堿化土地上雖無法生長正常的植物或農作物,但可以生長許多其他種類的植物。2000年起,田長彥帶著團隊用3年時間幾乎跑遍了新疆所有有鹽堿的地方,發現320種鹽生植物,并牽頭建了兩個鹽生植物園,引進了150多種鹽生植物。
“鹽生植物分為三個類型:聚鹽植物、泌鹽植物和拒鹽植物。”田長彥說,聚鹽植物也可以叫“吃鹽植物”,因為它能把鹽“吃”進體內,再將這些“吃鹽植物”移走,土壤中的鹽分就會降低。
田長彥從“吃鹽植物”中篩選出耐鹽性較強、產量比較高的鹽地堿蓬試種,發現在其他作物都不能生長的鹽堿地上,每畝鹽地堿蓬能收獲1.8噸干草,帶走400多公斤鹽。“種下去第一年,土壤鹽分就降低了40%,到第二年累計降低了60%以上,到第三年累計降低了85%到90%,鹽堿地成了能種植正常作物的土地。”田長彥說,鹽地堿蓬還具有多種潛在的經濟價值,既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作為飼料喂養家畜,甚至還可以用于綠化鹽堿地。
▲田長彥研究員在新疆巴州的鹽地堿蓬田中開展選種工作。受訪者供圖
試驗成功后,田長彥在新疆和田縣、青河縣等地方推廣新的鹽堿地改良方法。通過利用滴灌技術節水控鹽,種植3年鹽地堿蓬后,成功使土地脫鹽,接著又種了一年肥田的豆科植物,之后再種棉花,達到了正常產量。
目前,種植鹽地堿蓬已在新疆多個縣區、團場示范推廣。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希依提墩鄉喀克夏勒村,葉爾羌河岸邊的一片鹽堿地改良示范田里,連片的鹽地堿蓬在風中搖曳,去年5月,這片土地實施土壤改良項目種植鹽地堿蓬,再過兩三年,這片地就能種棉花了。
文章節選自《推廣新技術,種植“吃鹽植物”,選育耐鹽堿作物——新疆鹽堿地變成致富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5日 第08版)
責任編輯:曹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