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日報記者 梁小雨 文/圖
盛夏的銀川,賀蘭山下的葡萄園正醞釀著紫色奇跡,移民村里的食品廠飄出誘人的麥香,制衣車間里回蕩著縫紉機“噠噠噠”的輕快聲響——在銀川大地上,這些“就業幫扶車間”正共同書寫著一場關于“家門口致富”的鮮活故事。
近年來,銀川市深入實施移民務工就業3年推進計劃,通過打造42家“就業幫扶車間”,為移民群眾鋪就了一條“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就業新通道。這些車間像一條條溫暖的紐帶,讓曾經背井離鄉的奔波化作葡萄架下的忙碌、生產線旁的專注、縫紉機前的踏實,鄉村振興的圖景在煙火氣中愈發清晰可觸。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14萬移民勞動力實現就業12.6萬人,脫貧人口實現就業26271人。每一個奮斗的身影,都為這幅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產業驅動 打造家門口的“增收園”
近年來,永寧縣閩寧鎮立足自身自然稟賦,將葡萄酒產業作為“六特”產業之首大力培育,形成了集葡萄種植、釀酒、銷售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盛夏七月,鄉韻閩寧(寧夏)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葡萄基地里綠意盎然。54歲的移民白志科正忙著為葡萄抹芽定枝,動作嫻熟利落。“每天天不亮就上工,忙碌一會兒就到晌午,日子過得踏實又飛快。”在基地務工多年的他,早已成為葡萄種植的行家里手。
這片綿延1.4萬畝、橫跨閩寧鎮木蘭村、福寧村與園藝村的葡萄園,是移民家門口的“增收園”。2022年,為破解移民就業難題,當地專門成立合作社統籌運營管理。“單是去年,基地用工就達10萬人次,發放勞務費超1400萬元。”合作社生產技術總監王廣錄自豪地說。每年4月至11月,從展藤上架、抹芽定枝,到除草管護、采收裝箱,葡萄生長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手,這讓許多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有了穩定掙錢的活計。白志科一家便是受益者——他和妻子、兒子3人常年在葡萄園務工,一年下來能收入10余萬元。“兒子開拖拉機,媳婦管一小片地,我就專心學技術,一家人守著園子,日子踏實紅火。”白志科眼角眉梢漾著滿足。
“就業幫扶車間”不只提供崗位,還培育懂技術、能扎根的產業工人。每年,從政府部門到合作社,都會針對性開展葡萄種植技能培訓,詳解環境調控、修剪技巧、土壤改良、施肥策略及病蟲害防治,讓移民群眾學以致用。這樣的培訓,既為產業提質增效注入動力,也讓務工移民擁有了技能提升的階梯。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82元,同比增長8.7%,高于全市農村居民收入增速1.8個百分點,穩居全區五市首位。移民群眾手握過硬技術,正從“臨時務工”走向“長期從業”,與“金沙灘”的產業發展深度綁定。
村企攜手 建設村里的“幸福驛站”
走進洪廣鎮欣榮村,寬闊的馬路貫穿全村,規劃整齊的民居錯落有致,標準化廠房與連片溫室大棚構成產業圖景,機器轟鳴中涌動著發展活力。這個生態移民搬遷安置村自2012年建成以來,實現了從貧瘠荒涼到安居樂業的華麗蛻變。
每天清晨,數十名村民踏著晨光走進廠房開始忙碌。在寧夏一面香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生產線正勻速運轉,身著統一工裝的工人們手腳麻利地做著取面餅、放勺子、添調料,蓋蓋、密封、裝箱等工序,這條生產線每天可生產48000盒速食拉面。45歲的馬德梅就是其中一員。5年前她打零工收入不穩,如今在家門口工廠穩定工作,每月掙3000元左右。
“以前在外面打工,有活兒就干,沒活兒就歇,心里不踏實。現在廠子在村邊,白天上班,中午還能回家照顧孩子,啥也不耽誤。”她話語里滿是安穩。
從圍著灶臺轉的家庭主婦,到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這樣的“身份蛻變”在欣榮村的婦女中很常見。企業設置“姐妹互助崗”,讓老手帶新手,不僅加快了新人上手速度,更織密了彼此間的溫情紐帶。“一天工作9小時,月入3000多元。剛來時啥也不會,全靠廠里姐姐手把手教。”村民王永莉眼中帶笑。
欣榮村始終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帶動就業的“金鑰匙”。除了一面香傳,村里還引進了榮耀制衣、紅樹莓種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讓5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這些工廠,是串聯產業鏈的“毛細血管”,更是承載增收夢想的“幸福驛站”。
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就業幫扶車間”不僅提供就業機會,還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開辟新途徑。我市緊密結合移民地區資源稟賦,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草畜養殖、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主導產業。移民地區已建成設施溫棚3943棟、養殖圈舍391個,建成蔬菜分揀、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等車間35個、農業產業園區14個。各村通過廠房出租、自主經營、入股分紅等模式,讓村集體經濟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更持久的動力。而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又進一步反哺鄉村建設和發展,用于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支持產業發展等,形成了良性循環。
技術賦能 掌握致富“金鑰匙”
銀川月美制衣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流水線高速運轉,數十名女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縫紉機的“噠噠”聲與布料傳送聲交織。女工們分工細致:有的專注鎖邊,指尖精準控制布料;有的負責袖口、領口拼接,雙腳踩動踏板,雙手默契配合;還有的仔細質檢,確保產品符合標準。
作為集設計、生產、經營、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品牌服飾企業,月美制衣產品覆蓋校服、制服、工作服等多個系列。自2008年落戶興慶區掌政鎮以來,企業便與政府攜手建成掌政鎮勞務移民實訓基地,成為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標桿。在這里,縫紉機不僅是生產工具,更成為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我們針對移民群眾、建檔立卡戶、失地農民等群體開展免費技能培訓,從最簡單的穿線、踩踏板教起,直到能獨立完成工序。”公司負責人王月美介紹,目前企業吸納了70余名當地農村婦女就業。通過“老帶新”模式,新員工最快一周就能熟練上崗。計件工資制讓女工們多勞多得,收入穩定。近年來,公司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拓展訂單渠道,年產量保持穩步增長,為當地婦女提供了持續穩定的就業崗位。
今年以來,我市扎實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不僅扶持全市42家“就業幫扶車間”帶動移民就業2655人(其中脫貧勞動力732人),同時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購買安置力度,穩定安置脫貧人口2374人,同比增長31.1%,為困難群體提供穩定支撐。上半年,全市脫貧勞動力(含監測對象)實現就業24768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4.7%,同比增長6.1%。
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持續拓寬就業路徑,通過強化產業帶動、鼓勵企業吸納、優化勞務輸出、升級幫扶車間、動態調整公益崗位、支持自主創業等多元化舉措,全力以赴為群眾搭建更廣闊的就業平臺,筑牢防返貧就業保障線。
來源:銀川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