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失中的食物》一書中,BBC食物節目(The Food Programme)資深記者丹·薩拉迪諾走遍全球,探訪了34個瀕臨滅絕,但又被農民保護起來的農業品種。其中就包括一位來自四川的生態小農——孫文祥。
孫大哥是怎么走上生態農業這條路的?為什么在雜交種大行其道的四川,他會保護、種植本地的傳統品種紅嘴糯米?BBC記者又怎么會找到他,把他的故事寫進書里,讓全球各地的讀者都知道了中國有這樣一個稻米品種?
?BBC記者丹·薩拉迪諾在四川洪雅的農場采訪孫文祥,并把他和紅嘴糯米的故事寫進了《消失中的食物》。圖源:孫文祥
很巧,孫大哥也是成都生活市集的農友。我們決定在7月19日周六的生活市集上,邀請他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們也邀請到另外兩位嘉賓參加討論,一位是住在成都的譯者何雨珈,她的譯筆讓無數中國讀者了解到了英國作家扶霞寫中國美食,特別是川菜的系列作品:《魚翅與花椒》、《尋味東西》、《君幸食》、《川菜》、《魚米之鄉》。作為一個愛吃愛玩的四川人,她也會和我們分享她對《消失中的食物》這本書的感受。
第三位嘉賓則是本次活動的東道主,成都生活市集的張小貓。這位前攝影記者,十多年來一直在通過攝影、寫作、農夫市集和線上銷售等形式,把四川本地生態小農的故事和食材傳播給更多人。作為常年和農友打交道的專業人士,她又是如何理解孫大哥這樣的小農的農業模式和生活狀態呢?
?成都生活市集除了每年10多場市集活動,也經常組織農友拜訪。圖為2020年市集帶消費者前往眉山洪雅玉屏山下的孫文祥家,品嘗農場的美食。圖源:成都生活市集
本周六,歡迎四川的伙伴來成都趕集。市集現場,不僅能參加線下讀書會討論,還可以見到更多四川農友,品嘗他們多樣化的生態食材。當天下午還有番茄法餐會,看看成都的吃貨們會用農友食材玩出什么新花樣。
-分享嘉賓-
孫文祥|過去在煤礦工作,現在四川洪雅經營一家自然農法的家庭農場。從2013年至今堅持“六不用”種植五谷雜糧,和妻子共同勞作、生活在這里。主要出產火米、糯米、各種豆子、制作醪糟。也是本書“紅嘴糯米”故事的主人公。
何雨珈|自由譯者,愛吃愛玩,間歇下廚,持續烘焙。有《魚翅與花椒》《君幸食》等譯作,資深單口喜劇觀眾,有一只完美小貓。
張小貓|過去是攝影記者,現在是農產品賣貨員。關注農業和可持續生活,希望以吃的方式尊重自然。
- 主持人 -
天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召集人,食通社創始編輯。
- 如何參與 -
線下(成都生活市集)+線上直播
【時間】
2025年7月19日周六
11:00-12:30
【地點】
成都生活市集
【地址】
成都市青羊區東城拐街3號
【線下參與】
填寫報名表單
*只參加市集無需報名,直接前往即可
【線上直播】
【社區交流】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食通君微信
備注「成都」,進入讀書會交流群
已在食通社社群則無需重復添加
《消失中的食物》
原作名: Eating to Extinction:
The World's Rarest Foods and Why We Need To Save Them
作者:[英]丹·薩拉迪諾
策劃方:貝頁圖書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譯者:高語冰
出版年:2023年11月
*點擊封面購買本書(全網低價)
所獲獎項
《紐約時報》推薦,《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好書;英國自然與旅行寫作至高獎——溫賴特獎、“美食界奧斯卡”——詹姆斯·比爾德獎,以及飲食作家協會圖書獎、福南梅森圖書獎、格里格森獎。
作者介紹
丹·薩拉迪諾,BBC記者和播音員,為《糧食計劃》(The Food Programme)提供深度故事,專注食物和農業報道,10余年間,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了40余個瀕危食物的故事。曾入選倫敦年度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譯者介紹
高語冰,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學士,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于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譯有《魔丸的誕生》《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52藍》等。
統籌:天樂
海報:Z X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