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銅陵市郊區老洲鎮沙池站的自流閘門高高拉起,滾滾江水順著渠道奔涌匯入內湖,激起層層漣漪。
“再補一天,陳瑤湖水位可以達到9.95米,蓄水總量達到3500萬方,滿足周邊20多萬畝農業用水。”郊區水利局局長孫曉輝說,今年上半年江北片區降雨量較常年偏少兩到三成,“必須抓住長江水位尚未下跌的窗口期蓄水。”
工作人員在老洲鎮沙池站中控室監測調度。陳磊攝
在沙池站中控室,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流量、水位等數據。“42.5立方米/秒的設計流量,自動化啟停,坐在控制室就能精準調水。”孫曉輝指著實時監控畫面說,自今年7月7日利用長江與內河湖的水位差啟動補水以來,陳瑤湖水位已從9.59米升至9.89米,扣除每日2—3厘米的消耗量,實際抬升近50厘米。
這樣的務實行動,源于郊區水利局以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契機,將工作重心下沉一線。他們組建5個工作組,由班子成員帶隊分赴全區98個圩口、153座泵站和12座水庫,在汛期安全檢查中同步開展基層走訪,將辦公現場搬到堤防閘口、村民院落,用“腳步丈量責任”的作風,書寫新時代水利為民答卷。
筑牢堤防:從“拉網排查”到“系統升級”
烈日下,蟬鳴陣陣,郊區大通鎮祠堂湖堤壩,郊區水利局副局長仇智正帶領第三方質量檢測團隊,正對2024年堤防水毀修復點進行細致檢測。現場,技術人員頭戴安全帽,手持專業設備,在新回填的土方區域精準選取樣本,檢測壓實度,每項操作都嚴謹規范,還不時蹲下身子,詳細記錄周圍土壤情況和所在位置。
工作人員在祠堂湖水毀修復點選取土方樣本。陳磊攝
“這個修復點不僅回填了土方,還在壩體中間加設了一道混凝土截滲墻,質量容不得半點馬虎。”仇智說。
自今年部署防汛抗旱工作以來,郊區構建區鎮村三級排查體系,對長江干流、陳瑤湖等7大水系開展“拉網式”檢查。
“去年汛后投入650萬元完成5處重點水毀工程,今年對橫埠河陳瑤湖鎮段13公里堤防進行白蟻整治,開挖蟻巢43處,埋設誘殺包1520個。”仇智手機里的對比照片,清晰展示著從“蟻穴貫通”到“夯實回填”的全過程。
據介紹,郊區水利局正通過“三個一批”推進水利現代化:升級一批老舊泵站、新建一批智慧設施、培養一批技術骨干。
“計劃分三年實施,今年先解決‘輕微以上’險工險段,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紅旗泵站配套渠系工程,就像螞蟻搬家,每年啃下一塊硬骨頭。”孫曉輝說。
資金保障上,該局探索“拼盤整合”模式:將中小河流治理、易澇區排澇泵站建設等6類22個項目打包申報,總投資6.72億元的水利項目庫已初具規模。“明年計劃將50%的區級水利資金由局里統籌用于重大項目,剩下的由鄉鎮按需分配,既能保重點險段,又能補村級短板,像用有限資金串起‘珍珠項鏈’。”
潤田惠民:從“提前預案”到“跨域協同”
在老洲鎮老洲村陽毅家庭農場,20余畝稻田里的秧苗舒展新葉。“上半年干旱時沒受災,全靠補水及時。”農場主汪潭生笑著說,補水后種下的水稻長勢良好,下半年還計劃擴大龍蝦養殖,“照這形勢,收入穩了,都是托了水利的福。”
時間回溯到3月31日,汪潭生等多戶農戶因持續干旱面臨田地缺水。當日下午,老洲鎮組織群眾代表召開協調會,而郊區水利局早在3月中旬就制定了引江水入湖預案。據了解,正因如此,全區8萬畝稻蝦田、數百戶養殖主體無一因缺水受損。
“為解決提水費用,我們協調老洲鎮、港好江南公司等單位共同承擔,節省區級資金70余萬元,從4月5日到5月22日累計從長江提水2200萬方。”孫曉輝介紹,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跨部門協作機制,如今這套流程已納入應急工作預案。
老洲村種糧大戶周距也指著自家稻田笑瞇瞇地說:“多虧了及時提水,今年水稻長勢良好,有望豐產。”他身后,連片稻田秧苗泛著新綠,灌溉渠里清水潺潺。
作風轉變:從“等問題來”到“送方案去”
“不沉下去,哪知道老百姓的需求呢?”孫曉輝坦言,今年全局會議比往年減少近六成,干部職工把時間都花在了田間地頭。從4月初開始,他帶著團隊跑遍江北三個鎮的所有行政村,和村書記座談、向種植大戶詢問,把問題訴求一一記在本子上。
陳瑤湖鎮花園圩花園閘,剛剛完成重建的圩閘正平穩運行。村黨委書記凌田回憶,去年防汛時這里設施老化影響排澇,今年年初剛反映需求,水利局就帶隊來勘察,從項目申報、設計審查到批復開工不到一個月,“趕在汛期前完成了拆除重建,心里踏實多了。”
“現如今,隨著陳瑤湖周邊稻蝦養殖的農戶增多,傳統農業用水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必須破除原有的慣性思維。”郊區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辦公室主任姚斌介紹,如果機械地按照相關預案要求落實水旱災害防御,只能保證農業種植灌溉,無法統籌養殖用水。
據了解,今年以來,姚斌走遍了全區的灌溉水系,精密設計補水路線,測算年度用水蓄水總量,高強度的野外作業引發了腿部靜脈血栓。“現在可以肯定地說,2025年下半年農業用水已得到全面保障。”姚斌黑瘦的臉龐洋溢著堅毅與自信。
這種高效源于部門協同的“化學反應”。孫曉輝介紹,今年上級部門主動下沉,基層單位跑動更勤,加上智能監測系統的助力,水位預判準確率進一步提高。“以前是用水單位找上門,現在我們帶著方案下去。”針對沙池站周邊農戶反映的引水難題,工作人員三天內就清淤了兩公里溝渠,確保補水順暢流到田間。
“水利工作不能等指令,要順著水脈、跟著民心走。”孫曉輝說,從保障灌溉到守護民生,每一滴水都連著群眾的獲得感。(陳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