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彭思龍科學網博客、學術志
帶了十幾年的博士生,也畢業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個迷惑未解,就是這些學生大多數不愿意吃苦,都覺得老師沒有給他們帶上輕松的路。他們巴不得老師給個題目,再給幾個想法,很快地寫幾篇高等級的論文,順利的畢業。
現實中確實有些學生就這么畢業的,畢業成績看起來很亮麗,但是當他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個拿著博士學位卻沒有進入科研殿堂的人。
就我個人的經歷,從歷史上也得到無數次證明,一個完美的博士求學過程必須是夾雜著痛苦的過程,不能是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在中國,這個痛苦的過程變得尤其必須。
如下幾個理由可以參考。
痛苦意味著精力上的自我挑戰
現在社會是個快速的社會,信息極大豐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沖擊而變得躁動不安,很少有人能夠靜心下來做科研。不像物質貧乏時代,人無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種樂趣。
人每天都可能會被各種信息吸引,很少能夠專注的思考一個問題。精力被分散了。這種分散的狀態對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真正有挑戰的課題絕對是對人類思維和精力的一種挑戰,我們作為普通的科研人,天賦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夠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而當精力投入一件事達到極限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續時間久了,就很難受,這就表現為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痛苦。盡管當時感覺不舒服,但是這個過程似乎不能回避。
講一個我個人的經歷,博士期間,有一次導師在下午提了一個問題,快要吃晚飯的時候對我說,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我還不熟悉的知識,于是趕快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英文專著,看了一個通宵,在早上 7 點多鐘的時候,我就明白那個問題是怎么解答。
當時我很抱怨,但是后來也明白了,這就是自我挑戰的過程。那本書至今只通讀過那一夜。
痛苦意味著知識深度應用的挑戰
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的人,至少在某一個小點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給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個就是必須在知識的深度上有所超越。
我們學習的時候,大多數滿足于考試和記憶,但是對于知識的深度應用是很不充分的。當我們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搜腸刮肚,冥思苦想,這都是在不斷深化曾經學過的知識的不斷提煉和加工,最終得到有意義的組合,可能才能解決一個有挑戰的問題。
我們在研究生以前的學習往往是不夠深入的,經過課題檢驗之后的知識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識。可是對于曾經學習的知識深度思考應用的過程并不是輕松的,這需要我們改變我們對于知識的認識層次,改變知識的排列順序。
這種與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讓我們不習慣,不舒服,時間久了就是痛苦。但是不經過重排和整理,并進行深度加工的知識其實是沒有價值的。
痛苦意味著知識領悟上的提高
我們學習過很多知識,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過程中發現,原來我們理解的不到位或者不對,我們也曾經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體的科研中發現,那些理解很淺。
在挑戰性課題面前,我們只能不斷的改變對既有知識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和認識,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領悟。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知識只是存放在我們的大腦中,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覺到原來如此。這種原來如此的領悟比課題的成功還要重要,因為這種領悟才能讓我們的知識活起來,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務。
這種收獲將是終生有意義。但是這種強迫自己離開已有的理解位置,換一個位置思考和理解,有時候甚至是懷疑,在心理感覺上也是不適應的,不適應時間長了就是一種痛苦。但是這種痛苦似乎也是必須的。
痛苦意味著
黑夜中摸索之后光明的到來
做科研沒有一條康莊大道,也沒有完全可復制的成功之路,每一個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遇到無數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窮盡各種智慧,最終得到光明的到來。
這種黑暗中摸索的狀態是人所不適應的,因為人只適應在光明中行走。沒有方向感,沒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確定性,這種面對種種不確定的心理狀態無疑問是難受的。
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勝利。但是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規律,黑暗已經在眼前,光明必然不會久遠,只要堅持,只有不斷的走下去,必然會有光明。這種痛苦是一種心理上的恐懼感造成的,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不經歷風雨,就沒有彩虹。不經歷黑暗,就不能期待到來的是光明。
痛苦意味著自我承認的開始
在之前的學習階段,我們習慣于被老師和家長認可,這種認可長時間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尤其是有挑戰性的課題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導師、學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輕人,統統一切的差別都消失了,只有一個一個的靈魂在戰斗。科研的過程是個絕對平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每一個都必須獨立自主,都必須自我挑戰,最終自我承認。
沒有自我承認,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就沒有科研的思路突破。但是從被認可到自我認可并不是個自然過程,而是一個艱難的去除拐杖的過程,少了心理的支撐,人是很難受的,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懼的。這就是痛苦的另一個原因。但是這種痛苦也是必須的。
總的來說,讀博士是中國學生進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數天才除外),經過讀博士,不斷地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深化知識運用的能力,學會全力以赴,學會在黑暗中摸索,最終學會獨立,尤其是精神的獨立。
這些收獲都不能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必然伴隨著痛苦、彷徨甚至恐懼,只有戰勝了這些心理上的不適應,乃至挑戰身體的極限,才能夠到達彼岸。如果想輕松愉快,那就不要讀博士,讀博士就要做好有痛苦的準備,有了這些心理準備,也許就能少一點抱怨,加快一點速度,更快一點成長,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后記
這么多人關注本文,出乎意料,我本以為這是個常識。有些讀者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我想最大的誤解可能來自于「痛苦」兩個字。這正是人和人之間容易誤解的一面。
如果說創造只有樂趣,那是夸張了創造的美好一面。可以看看《約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的每一次轉型和創造,有喜悅,也有很多痛苦。
路遙在寫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寫過一些短文,描寫了創造的過程中的種種痛苦,可以作為注解。一般的科學家很少去談創造過程,所以看不到所謂的痛苦,但是人經歷痛苦是每一次脫胎換骨之際的必然過程。
這是人之常情。好比動物的蛻皮,沒有快樂,只有痛苦。更沒有人把生育的過程描述成非常快樂的過程。快樂也許是痛苦之后的短暫收獲。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