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麥收以來,小麥經歷了幾番折騰。
首先是市場情緒先漲后落。
因為麥收前,受干旱天氣影響,市場普遍預計小麥減產概率較大,所以提振了小麥市場的看漲情緒。
但隨著麥收減產預期破滅,市場情緒由漲轉跌,麥價嘩嘩下落,直到觸發了托市。
按以往規律,托市啟動往往會帶動小麥行情上揚,這也是市場寄希望于小麥的原因之一。
現實卻是,小麥行情每每觸及1.25元/斤時,上漲動力明顯不足,于是沖頂失敗。
所以,這個1.25元/斤也就成了小麥的致命天花板。
現在市場對于小麥的看法撲朔迷離,既有看漲的希望,但恐高的情緒也很濃,那么,后續小麥能漲破1.25元/斤這個天花板嗎?
其實答案就藏在小麥的格局里。
小麥看跌也好,恐高也罷,說白了,原因都是因為小麥的供應壓力太大。
比如就拿上半年來看,小麥的供壓力至少有3個:
第一是余糧較多。
這個壓力也不是今年才有的,可以說是前幾年壓力的延續,不斷積累的結果。
小麥連年豐產,但下游需求減弱,于是供強需弱就一直壓在小麥頭上。
以賣糧進度來看,截至今年5月份,2024年小麥的售糧進度約為94%,比上年同期慢了約5%,這意味著市場仍有余糧。
而5月底這個時間就很關鍵了,因為最早收獲的湖北小麥也就在5月中旬左右就上市了,這時候上一年的余糧還沒賣完,所以這部分賣壓就會累積。
第二是輪換高峰。
每年上半年可以說是各庫點小麥輪換的高峰期,尤其在前兩年十分明顯,甚至出現為了促進成交,不惜以價換量,導致小麥越拍越跌,越跌越拍。
今年倒是有所好轉,原因并不是輪換糧少了,而是市場預期新麥減產,所以對陳麥采購的積極性就很高,所以這才沒出現往年斷崖大跌的局面。
但是不得不說,這部分輪換小麥流入市場,也增加了市場的供應。
第三就是新麥提前上市,并且質量較好。
新麥減產預期不僅破滅了,而且質量還較好,而且部分地區出現提前上市的情況。
這無形中又再次增加了小麥的供應壓力。
有壓力就要有出口,小麥的出口也就是需求,主要是面粉和飼料替代這兩個需求。
但是需求端并不給力,可以說是“面粉淡,飼料看”。
什么意思呢?
就是面粉需求清淡,本來就不旺,再加上又是淡季,所以根本發不出什么力。
而飼料需求呢,雖然都認為今年小麥進入飼料替代的量級比往年要多,但是由于玉米及豆粕一直漲漲跌跌,使得小麥的性價比忽隱忽現,所以飼料企業觀望性采購的意愿更強,也就沒形成什么氣候。
除了這兩個需求,小麥還有一個出口就是托市收購。
但目前來看,一是由于小麥量級比較龐大,托市還沒有形成什么效應;二來呢托市收購也不是敞開就收,而是分批逐級啟動的,所以并沒有形成明顯效應。
這么一看就非常明了了,也就是說,后續小麥能否突破這個天花板,主要就看兩件事:
一是小麥進入飼用替代的量級。
小麥替代的越多,意味著小麥消耗得越多,小麥的供應壓力就會減輕,只有供需層面發生變化,小麥才能真正有上漲的動力。
二就是托市收購的量級。
要看托市持續的時間以及后續會不會再有其他主產區啟動托市收購,如果總量級形成一定規模,或扭轉小麥供強需弱的格局,那么也有助于麥價上漲。
所以當需求與托市一齊發力形成共振時,也就是小麥最大動力上漲之時。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