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3日,由美澳主導,涵蓋19國、超過3.5萬兵力參與的“護身軍刀”軍事演習在澳大利亞啟動。
作為美澳兩國舉辦的“規模最大、最復雜的”多國聯合軍演,本次演習因規模上升、范圍擴大、科目增加受到關注,其“小動作”也引發國際社會對地區安全問題的持續警惕。
多個“首次”
13日,“護身軍刀”軍演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號戰略投送艦上舉行啟動儀式。
“護身軍刀”始于2005年,由美國和澳大利亞主導實施,每兩年舉行一次。本次軍演預計持續至8月4日,其多個“首次”、“之最”引發外界關注。
首先,參演規模達到歷屆最大。本次參演國家包括美澳達到19個,相比2023年增加6個,包括英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另外馬來西亞和越南作為觀察員參加。總體兵力規模也增至3.5萬人。
按照組織方的說法,“護身軍刀2025”是澳大利亞舉行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復雜的作戰演習。
其次,軍演范圍迎來首次重大拓展,從印度洋的圣誕島一直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這標志著此次軍演將首次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近海舉行,這也是該軍演首次拓展到澳大利亞境外。
演練課目同樣出現多個“首次”。除了包含野外訓練、兩棲登陸、空戰、海上作戰等常規科目,以及固定翼和旋翼飛機、火炮等多種裝備的實彈射擊外,此次軍演新增了網絡戰、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等演練課目。
同時,美國陸軍將首次在演習期間測試“聯合戰區配送中心”的新能力,包括運載大量物資的水面艦艇停靠等,以實現在太平洋戰區前沿有效預置裝備和物資。
美國陸軍還將首次進行“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在太平洋地區的實彈發射。
此外,多國派出主力大型戰艦參演。
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日本均有兩棲攻擊艦或航母等亮相,如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美國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號戰略投送艦等,日本則派出“伊勢”號直升機母艦。
另外,澳大利亞配備的UH-60M“黑鷹”直升機和精確打擊導彈系統,也成了本次軍演的關注點之一。
在接下來的三周里,參演官兵將在澳大利亞包括昆士蘭、新南威爾士州等地區及巴布亞新幾內亞展開各項訓練。
釋放多重信號
有分析指出,這場規模“前所未有”的軍演釋放出多重信號:
其一,在中美關系復雜博弈、臺海局勢暗流涌動、南海爭端持續發酵的背景下,美澳牽頭舉辦史上最大規模聯合軍演,向外釋放戰略信號——印太地區仍是其同盟體系的“利益核心區”。
其二,軍演范圍向北拓展的動作極具敏感性,尤其是其囊括了澳西北部的圣誕島。一方面,美軍及其盟友可以從此處向南海、東海等方向投送兵力。另一方面,圣誕島可成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該地區發起演習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
其三,軍演邀請包括馬來西亞、越南作為觀察員的舉措,暴露出美澳意在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安全合作,借助“軟硬兼施”的方式擴大其影響力。
此外,和“護身軍刀”同步展開的,還有“太平洋堅定力量”演習以及美國空軍“竹鷹”演習。多場軍演在時間與地域上形成聯動,正引發國際社會的持續警惕。
刻意提及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護身軍刀”軍演中,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刻意提及耐人尋味。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在開幕式前稱,中國監視船只曾在過去四次該系列軍演期間現身澳大利亞海岸附近,預計此次仍會監視,還表示“將相應調整演習方式”。
軍事專家張軍社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即使中國海軍派出艦船到美澳演習附近活動也是正常的,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享有航行自由的權利。中國海軍艦船在海上的行動,一貫都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
外界指出,美澳聯合多國擴大軍演規模、拓展地域范圍,本就帶有針對地區大國的地緣博弈色彩,卻對中國正常的海上活動說三道四。這恰恰暴露了美澳針對中國的潛在意圖,將話題引向中國的背后實則是“做賊心虛”。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美澳舉辦“最大規模”多國聯合軍演,這些“首次”引發關注...》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曉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