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浪潮”正以前所未見之勢席卷中國社會。
根據國家統計局預測,“十五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3.1億增至4億。未來五年,我國將迎來超常規、超大規模的老齡化社會。北京大學陸杰華等人口學家預測,“十五五”時期極有可能是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提升速度最快的五年。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近年來未雨綢繆,積極應對不斷加速的老齡化現象。據不完全統計,省部級以上的養老文件全國已經發布了三四百份。據媒體報道,“十五五”時期,在頂層設計、養老服務、智慧養老、銀發經濟等方面,我國將加大力度,力爭在應對老齡化轉變上實現新的突破。
在老年人口達到4億的背后,是勞動力結構深刻調整、醫療養老需求激增、社會服務模式轉型等多重挑戰,高校在養老類專業重構、學科創新以及社會服務拓展上面臨更大的挑戰,也會迎來全新的機遇。
900萬人才缺口vs不足1萬本科生
目前,養老領域的人才競爭還是一片藍海。
樂山師范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蘇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養老服務的行業缺口有900萬,而本科畢業生不足1萬人,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是就業市場的“香餑餑”。“畢業生有民政部門、職業院校、社區組織、國內外養老服務機構等多個就業方向。”
養老人才備受市場青睞的新聞從去年以來就不絕于耳。2024年是首屆養老專業本科生畢業之年。早在2019年10月,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發文,鼓勵引導普通本科高校設置家政學、老年醫學等養老相關專業。2020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山東女子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設立養老專業的本科院校,并于同年9月開始招生。去年6月,兩校迎來第一批本科畢業生。
職業院校開設的養老專業全名是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羅娟表示,該專業強調實操能力,學院專業教師和實訓基地帶教老師組成了“雙師型”教學團隊,共同指導學生學習成長。在去年3月的就業與實習招聘會上,該校首屆32名畢業生“盡情挑選”30多家上海養老機構提供的120余個崗位,供需比達到了1:4。這批學生多數進入養老機構、行業協會等就業,從事院長助理、養老秘書、養老社區管家、社工、市場策劃等職位。
《南京日報》報道,在今年7月5日江蘇省人社廳、教育廳等聯合舉辦的養老護理專業專場雙選會上,全省64家醫療養老服務機構帶來了1000個適配養老護理專業高校畢業生的服務性崗位,平均薪資4000元以上。在現場,不僅養老專業“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歡迎,具有護士資格證、護理員證或實操經驗豐富的專科院校畢業生同樣非常搶手。
據悉,江蘇省民政廳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首次突破2000萬人,達208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4.5%,高于全國3.4個百分點。而江蘇養老機構中的養老護理員僅6萬余人,存在較大缺口。
不過盡管市場需求火爆,媒體記者現場了解發現,一些崗位仍存在“問的人多,投遞簡歷的人少”的狀況,尤其以養老機構的養老護理員崗為甚。匹配該崗位的人才更傾向于三甲醫院或社區衛生中心,而不是在畢業生眼中“要求多、工資少”的養老機構。
人民網研究院曾于2024年專門開展了養老護理人員的讀研報告。結果顯示,我國各類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中,護理專業人員的缺乏尤為明顯,已成為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伴隨社會進步與生活品質提升,我國老年群體的需求結構正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升級,養老護理需求呈現專業化、個性化趨勢,對多元化、多層次護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凸顯。這一轉變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當前養老護理隊伍普遍存在年齡偏高、學歷層次偏低、專業技能薄弱等現象,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南京中醫藥大學養老產業學院副院長黃桂華認為,養老行業還處于人才吸收期,年輕人越早進入,越能擁有更多的成長機會。
顯然,養老領域并非簡單的“伺候老人”,也絕非“端屎端尿的照護工作”而已。隨著行業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將逐步增加,對人才掌握的能力也會有更高要求。
年輕人可以沉下心來從“臟活累活”做起,但肯定不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僅限于此。正如一些高校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制定的培養目標所示,未來的成長道路包括成為養老院院長、社區養老規劃師以及個人養老咨詢顧問等。
養老人才培養,高校跟上!
面對規模龐大且還在快速發展的養老領域,高校更需要做好專業建設,以順應產業之需培養高素質人才。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到,鼓勵高校自主培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相關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加大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的引才用人力度,為智慧健康養老、老齡科研、適老化產品研發制造等領域培養引進和儲備專業人才。
高職院校一直是養老類人才的重要培養場所。集群化的專業群發展模式是高職院校深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是首批入選國家級“雙高計劃”的院校,該校民生福祉學院打造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群是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
民生福祉學院王婷院長曾在與麥可思研究分享時表示,我國老齡化程度日趨加劇,社會對養老服務與管理類人才需求日漸增加,該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群直接面向現代養老服務產業鏈,對應養老服務、老年護理、老年人力資源、老年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一線管理與服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崗位群。該高水平專業群以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核心,配以護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等養老領域亟需人才對應專業,著力培養養老護理員(養老照護員、失智老年人照護員)、護士、人力資源師、社會保障師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具體來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對應養老服務產業的服務生產環節,培養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精神慰藉、文化娛樂、康復訓練、健康管理等需求的綜合技能人才;護理專業旨在培養為老年患者提供醫療護理的專業人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對應養老服務業上游人才的供應和管理環節,能夠組織職業技能考核和鑒定、指導養老服務人員就業,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專門培養從事老年社會保險、老年社會救助、老年人慈善服務以及老年人社會福利等人才,對應養老服務產業中下游的老年人權利保障和社會救濟環節,為養老產業起到了底層支撐作用。
此外,正如職業本科逐步開設本科層次的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國家近來大力倡導培養高層次養老人才。
今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加強高等職業教育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專業梯次設置,引導和支持本地職業本科學校等設置醫養照護與管理職業本科專業,并作為貫通培養專業,鼓勵健康管理、老年保健與管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等高職專科專業畢業生報考。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探索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中高本貫通培養模式。
同時,《通知》鼓勵普通本科高校與高等職業學校建立專業幫扶機制,引導醫藥衛生類相關優勢專業和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結對建設,促進共建共享。
“十五五”即將到來,老齡化對高校而言絕非簡單的挑戰應對,而是一場涉及教育理念、學科體系、運行機制的深刻變革。
養老產業的不斷健康發展以及高層次養老人才的不斷涌現,能有效扭轉社會大眾對該領域“低人一等”的刻板偏見,同時,高校的積極介入也能助力老齡化社會的平穩轉變,并為應對全球老齡化貢獻中國智慧。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各相關高校等網站.
[2] 老齡化最快的“十五五”:3億老年人將迎來哪些養老新變化|“十四五”規劃收官. 第一財經. 20250708.
[3] 首屆養老本科生很搶手. 冰川思想庫, 20250625.
[4] 900萬人才缺口下的新選擇:“00后”走進養老院|有趣的TA. 封面新聞. 20250708.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