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15日報道:今夏上海VR展覽層出不窮,而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的全新嘗試格外引人注目——7月18日至8月31日,其聯合上海戲劇學院、vivo推出的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這種對聲音的極致打磨,正是上海音樂廳作為專業音樂場館的獨特優勢。”項目合作方、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鐵鐘說道。
這個全球首創的“VR+沉浸聲”深度融合技術,將95歲音樂殿堂的聲音魅力推向新維度。鐵鐘說,不同于常規VR體驗的視覺主導,這場穿越的核心亮點在于“聽得見的空間感”——22路環繞聲道構建的360度三維聲場,讓琵琶的絲竹顫音能“繞著耳朵走”,外灘的風聲能“從頭頂掠過”,成為目前VR體驗中聲音表現最為細膩的作品之一。
22路聲道織就“聲音地圖”
“普通VR讓你‘看’到1930年,我們讓你‘聽’到1930年的空氣。”項目技術團隊如此形容其亮點。該系統采用14路水平環繞聲道與8路頂部聲道的組合布局,突破傳統音頻“平面化”局限,構建出具有真實空間層次的聲場。當體驗者佩戴設備進入“樂∞空間”,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創作的《樂鳴東方》不再是線性播放的樂曲,而是化作可“觸摸”的聲音場景。
在300平米超大空間內,南京百音聲學的實時音源定位系統,讓每段旋律都有精準的“空間坐標”。體驗者將化身“特派記者”,跟隨意大利青年Alex的足跡,在1930年的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前身)與當代場景間穿梭。劇情圍繞Alex與琵琶演奏家蘇婉清創作《樂鳴東方》展開,體驗者需收集工尺譜碎片、與街頭小販互動、彈奏虛擬樂器推動故事——這些互動不僅依賴視覺,更需要“聽聲辨位”。
制作團隊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復刻了上海音樂廳的建筑細節:1930年代南京大戲院的雕花拱頂、青瓦白墻的江南水榭、風雨中的外灘建筑群,甚至窗欞的紋路、樂譜的字跡都清晰可辨。“建筑本身就是最大的展品。”項目創意團隊表示,VR技術讓這座文保建筑從“靜態觀賞”變為“可參與的記憶容器”。
技術基因的百年延續
“95年前,這里就是技術前沿;95年后,我們只是延續了這份基因。”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說。她介紹,1929年南京大戲院誕生時,因放映百老匯有聲電影成為上海灘最早引入同步聲效的劇場之一;如今引入VR技術,恰是對“技術賦能音樂”傳統的繼承。
連續兩年的融創節讓團隊看到了VR的成熟可能。“物理空間有限,但聲音和想象可以無限。”方靚坦言,3000多平方米的文保建筑難以承載更多元的呈現,而VR打造的“樂∞空間”,讓95歲的老建筑既能保留歷史肌理,又能在數字世界里“舒展筋骨”。
vr場景
據悉,《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將持續至8月31日。這場以聲音為靈魂的穿越,或許正詮釋著:對上海音樂廳而言,技術從來不是噱頭,而是讓音樂與歷史“活”起來的另一種語言。
拍照體驗環節
記者了解到,2025年暑期,上海音樂廳同步開啟三大駐場項目,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除VR體驗外,音樂廳主廳舞臺將于7月17日-31日迎來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第六輪演出。音樂廳B2音樂立方,沉浸式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已于7月5日開啟第三輪駐場演出。
三大駐場項目形成文旅流量矩陣,覆蓋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偏好的群體,讓95歲的上海音樂廳從單一“音樂會空間”升級為多元“無邊界文化綜合體”。方靚表示“此次‘三駐場’不僅是內容上的革新,更是空間意義上的多維開放,上海音樂廳正從單一演藝空間進化為無邊界文化綜合體,讓每塊地磚都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接口。當體驗者在VR中走進1930年的南京大戲院,他們激活的既是海派文化融合的歷史現場,也是文旅產業破圈的無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