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01:40)
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始建于1930年,1959年更名為上海音樂廳,是全國第一座專業音樂廳。
1930年的南京大戲院長什么樣?上海音樂廳借助VR技術,帶領觀眾穿越到過去,觸摸95年前的記憶。
7月18日-8月31日,沉浸聲VR體驗《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將在上海音樂廳四樓開啟。佩戴VR設備后,觀眾即可跟隨意大利青年Alex的腳步,穿越至1930年代的上海。
VR視覺效果
VR視覺效果
故事中,Alex化身小提琴手,邂逅了琵琶演奏家蘇婉清,二人攜手創作琵琶組曲《樂鳴東方》。跟隨他的腳步,人們穿梭于往昔與今朝,見證這段從誤解到相知的音樂情緣,目睹東西方旋律在碰撞中交融的史詩。
《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由上海音樂廳、上海戲劇學院、科技品牌vivo聯合打造,在300㎡的空間內展開。觀眾6人一組,一次沉浸式體驗時長約30分鐘。
VR視覺效果
VR視覺效果
戴上VR設備后,每一位觀眾都仿佛“腦洞大開”,走進了一個想象力爆炸的瑰麗世界:置身于1930年代的南京大戲院,感受流光溢彩;漫步在1930年代的上海街頭,與賣各種珍奇玩意的小攤小販相遇;走進青瓦白墻的江南水榭,抬頭就見豫園九曲橋;站在風雨交加的外灘,感受風霜雨雪;甚至還能潛進藍色的海底世界,頭頂是成群結隊的大魚……
制作團隊對上海音樂廳進行了高精度的三維數字化重建。“1930年代的街景、攤販、海報、化妝間等都經過了歷史考證。”上戲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鐵鐘舉例,原本,工程師將南京大戲院門口的建筑場景做得極其繁華、有四五層樓高,歷史學顧問指出,三層樓的南京大戲院是當時的最高建筑,其周邊建筑都是兩層高,“于是,我們又把所有建筑全部推翻重建。”
現場還打造了360°三維聲場,突破傳統音頻空間扁平化的局限。琵琶演奏家趙聰創作的琵琶組曲《樂鳴東方》,融入了海派的民樂元素和江南水鄉的柔情,縈繞耳畔,貫穿全場。
體驗現場
體驗現場
“上海音樂廳有優勢,建筑很漂亮,也有弱勢,場地比較小。”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說,為了進一步打開這座歷史建筑,他們絞盡了腦汁,“除了物理空間,其實還有虛擬空間,越來越成熟的VR技術幫助我們實現了夢想,勇敢地往前走出了一步。”
《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不僅是藝術之旅,也是文旅項目,門票銷售十分火熱,“超出想象,很多非上海籍的外地游客。趁著暑假,大家都來上海游玩,對上海的歷史建筑尤為感興趣。”方靚笑說。
活動展廳
活動展廳
這個暑期,上海音樂廳同步開啟三大駐場項目,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
除了《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上海音樂廳還迎來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演(7月17日-31日)、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第三輪駐演(7月5日-27日),三大駐場項目形成“文旅三件套”,打造流量的新矩陣。
上海音樂廳前身:南京大戲院、北京電影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