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著相機,化身記者,追隨意大利青年Alex的時光足跡,在1930年的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前身)前按下快門;漫步青瓦白墻的江南水榭,抬頭就見豫園九曲橋,甚至還能穿越水底世界,耳畔是浦東派琵琶的顫音精準縈繞;站在外灘感受風霜雨雪,或是尋找每扇窗欞、每張樂譜中的歷史“彩蛋”——這不是夢境,而是觀眾佩戴VR設備后在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作品《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當中感受到的一切。
以VR+沉浸聲等數字科技重塑歷史肌理,為95歲音樂殿堂注入未來想象。由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上海戲劇學院、科技品牌vivo推出的《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7月18日至8月31日在音樂廳四樓“樂∞空間”等待觀眾前來體驗。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告訴記者,該項目將建筑本身升華為一座“可觸摸、可共創的城市記憶容器”。“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實驗,更是對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讓塵封的樂章與隱秘故事在數字空間中重生。”
數字科技賦能歷史建筑
在《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中,制作團隊基于前沿攝影測量技術,對上海音樂廳建筑進行高精度的三維數字化重建,令其前世今生轉化為了立體記憶。vivo影像算法研究部算法工程師郭沖和團隊成員們動用無人機、高清相機陣列及移動端手機,對音樂廳內外進行了海量影像采集與處理。
“核心目的是將這座珍貴的歷史建筑無縫融入創作內容。”郭沖介紹,“我們通過前沿攝影測量與3D重建技術,不僅保留了建筑的基本結構與紋理,連前廳的鏤空雕花等豐富細節都力求高精度還原,同時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生成適配VR運行的‘數字孿生體’。”
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鐵鐘介紹,項目組對音樂廳所進行的全面的數字化掃描,實現了1:1的建筑細節復制。“這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符合當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應用的前沿實踐。”
全球首創VR與沉浸聲深度融合
現代意大利青年Alex因一份泛黃的琵琶手稿穿越至1930年,化身小提琴手,邂逅正嘗試融合浦東派琵琶與西方音樂的蘇婉清。二人攜手創作琵琶組曲《樂鳴東方》,在打破文化隔閡中穿梭時空。體驗者受Alex之托,穿梭于往昔今朝,在40分鐘里見證這段音樂情緣??
圍繞這段核心劇情,作品使用了全球首創的VR與沉浸聲深度融合技術。“傳統VR的音頻空間往往是扁平的,我們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限。”負責聲音系統構建的南京瑯聲聲學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專家組專家王涵解釋道。在300平方米的“樂∞空間”內,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14路水平環繞聲道與8路頂部聲道組合布局,構建出具有真實空間感的360°三維聲場。
琵琶演奏家趙聰創作的《樂鳴東方》組曲在此獲得了空間化演繹。王涵詳細闡述了技術核心:“通過實時音源定位和精準的聲向、距離控制,浦東派琵琶的絲竹顫音能精準縈繞于你耳畔,用戶能清晰感知聲音從任意方位傳來。”當沉浸聲技術和場景融合,可以模擬出音樂廳、化妝間、碼頭、街道等室內外場景的聽感,實現聲音自由穿梭、隨劇情變化觸發風雨聲等環境音, 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還創造性地設計了核心道具——“虛擬相機”。體驗者手握這臺專門設計的相機,可在VR中拍攝場景、收集散落在時空中的工尺譜碎片線索、觸發劇情,甚至與1930年代上海街頭的NPC小販趣味互動,在南京大戲院前定格跨越時空的合影,最終與同伴組隊破譯聲紋密碼,推動“中西合璧”的音樂交融。
有意思的是,團隊還貼心地解決了VR體驗“難以留影分享”的痛點。鐵鐘副院長特別提到:“考慮到觀眾對記錄和分享的需求,我們借助vivo S200的高清人像拍攝技術,通過與場景重新渲染,為玩家生成精美的穿越歷史合照,讓《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的精彩瞬間也能被定格并分享出去。”
“以一座城市的劇院為切入點,擴展到城市前世今生的VR作品,在國內尚屬少見。”方靚強調,“當體驗者佩戴VR設備走進歷史上的南京大戲院,他們進入了海派文化融合的歷史現場,也見證了文旅產業破圈的無限可能。”據悉,《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未來計劃推出迭代版本,從上海音樂廳出發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讓科技承載的文化記憶產生更深遠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