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根脈上的綠城
——重慶夏日印象
文/張文麗
迎著五月明亮的陽光,列車從鄭州出發,一路東南,穿襄陽,過萬州,翻山越嶺,跨河渡江,奔行一千余公里,歷時六個小時,終于停靠在重慶北站。哦,重慶,這座令人向往的城市。
初識重慶,滿心歡喜。高樹在樓宇間擁擠成綠色的云,湖水在綠樹的映照下凝成翡翠的玉,長長的翠蔓爬上小區的柵欄,歡快的藤蘿熱鬧地在門樓鋪排,目之所及,皆令人眼睛一亮:好一座翠意流淌的城!
在重慶,無論徜徉于寬闊街衢,還是漫步于幽靜巷道,撲入你眼簾的一定是枝繁葉茂的黃葛樹。
黃葛樹,在重慶觸目可見,尋常如北方的白楊。但它絕非凡木,乃是重慶的市樹。它的葉子寬大瑩潤,質地細膩,形如名貴的廣玉蘭,一叢叢、一簇簇在枝頭聚合,擠擠挨挨,青翠欲滴,重重疊疊,濃密如蓋,英姿勃勃。駐足樹下仰望,碩大樹冠宛如一柄摩天巨傘,驕傲地蔭庇一方百姓。若僅觀其葉,北方的核桃樹、柿子或可與它爭輝,奇就奇在那游蛇錯盤的根和絞勁纏繞的干!
作為異鄉來客,我特別驚訝于這樹的生命形態。那樹干不是通常的一根,而是由兩根、三根甚至是多根粗細不同的根合抱而成,擰成一束,互相依附、纏繞、扭曲、變形,向上生長,宛如一組鬼斧神工的神龍雕塑,或年輕俊拔,或老態嶙峋,或須髯幼生,或粗壯如蟒,在自然與城市的交響中演繹萬千姿態,真稱得上是奇偉壯觀,精妙絕倫。待長至高處,便向四面八方伸出無數枝杈。枝上又生氣根,絲絲縷縷,懸垂如簾,隨風輕擺,與地上蜿蜒交錯的龐大根系遙相呼應,形成一方奇景。
若僅止于此,福建榕樹或可與之媲美。其根之奇偉、干之挺拔、形之獨特,似乎一點也不遜色,然而論及色彩的豐富,重慶黃葛堪稱奇絕。幼樹樹干尚是潔凈的素白,及至年深,樹干轉至深沉的墨色。密林深處,多見此類黑褐色的樹干。更有趣的是,在背陰的一面常有成片成片的苔蘚安家落戶,綠如柔軟的絲絨,仿佛樹皮上精心繡制的團花。那綠,不是暗沉之綠,亦非臟污的墨綠,而是充滿生機的綠,綠得純粹,綠得干凈,綠得張揚。只要你的眼睛看向那些樹,綠絨絨的苔蘚就會青得逼你的眼,亮澤如云錦上的碧荷。尤其是在一些老樹上,那苔蘚不甘平鋪,竟勢如茵茵小草,蓬勃滋長,抽出細細碎碎的葉子,酷似微型的蟹爪蘭,個個伸頸向外舒展,在方寸之地擁擠著追尋陽光,儼然一幅青綠山水的微浮雕,頗具一番盎然韻致。
何等震撼!從來不曾見過苔蘚如此恣意地棲居樹干之上,或薄或厚,任性鋪展。薄者似輕涂一層綠彩,厚者則如彩泥堆塑的峰巒。也許唯有在重慶,方能邂逅苔蘚于樹干揮毫作畫的浪漫;也只有在重慶,方可遇見苔蘚漫上臺階、覆滿巨石頭的野趣詩情。正是這無處不在的苔蘚,為山城重慶更增添了一抹深邃的綠意。愛上重慶,或始于這一抹青蔥——它讓人驚嘆于自然的造化神工,感慨于生命的頑強堅韌。于是,我不止一次地徘徊于這黝黑的樹干之間,驚奇地欣賞那綠意盎然的苔蘚畫卷,真是看不夠的萬種風情。指尖輕撫那密生生、毛絨絨的綠毯,它們是那樣地柔滑細膩,厚密堅實,早已與黃葛樹血脈相連。懷著好奇,我試圖將其剝離,方覺其厚度里已經沉淀著太多歲月的年輪。
若問重慶的歷史有多厚重?且看黃葛樹的葉有多茂密,量量它的干有多粗壯,數數它的根有多盤結。我不知道它為何要執意地將根裸露地表,莫非是為了向世人昭示其不凡的力量?或許,僅展示其臂力尚不足盡意,它更要以浩蕩蔓延、向四方扎根的頑強,來報答一方水土的滋養?每每目睹那游蛇一般在地面奔走的虬根,我就無法抑制對重慶的熱愛與仰視,無法平息內心對重慶人的敬佩與贊美。戀上一棵樹,愛上一個城,崇拜一種精神,也許這就是最樸素的赤子情懷。
在重慶,另有一道獨特風景,即匠師們在樓臺平頂精心營建的空中花園。大的雍容優雅,小的婀娜嫵媚,方圓各異,叢簇層疊,團團如云。遠遠望去,高樓被綠植傾情簇擁,低房掩映于翠蔓之間,門樓則被藤蘿完全覆蓋,小院深深湮沒在一片綠影里。
倘若登臨高樓遠眺,可見酒店或公司精心設計的雅致平臺:茵茵草坪,精致花壇,藤蔓攀援的廊道,竹掛秋千點綴其間,這邊躺一個長椅,那邊臥兩個石凳,邊上種幾棵風情萬種的棕梠樹,儼然一處天然的休閑秘境。對于久居樊籠的人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最優雅的放松。穿過綠意婆娑的廊道,悠閑地漫步于平臺閣樓,深吸一口清新空氣,感受涼爽的夏風拂面,再望一眼層疊起伏的山城風光,
實為享受!
尤愛重慶的一些學校,教學樓窗外常設半圓形平臺,臺上花草蔥蘢,為沉靜的教學樓注入了澎湃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那種三層四層的小樓,每層有十數個窗戶,自下而上,由左及右,那綠色就歡呼雀躍著,揮手致意著,激情蕩漾著,讓人不禁覺得樓內的莘莘學子,定是世間最幸運的孩子。
更令人意想不想的是,許多單位或小區的普通門崗——那不起眼的一層平房,在重慶亦煥發獨特浪漫。此處的平頂上,細枝藤條舒展,碎銀般的葉子飛揚,長長的枝蔓隨性披拂;彼處的門樓上,一株紫花藤蘿巧笑倚俏,綠的葉紫的花密密匝匝鋪滿房頂,熱鬧非凡。于是,那門崗不再單調冷硬,一眼望去便有了溫潤的氣質與溫度。
若非深愛著這座城,誰愿別出心裁地妝點這些樓臺,令平凡建筑煥發不一樣的神采?若非扎根于這片土地,誰肯傾盡心力,用執著在云端創造夢境般的炫美?若非心心念念著重慶的品格,誰又能澎湃出如此精妙奪目的構思?每一處樓頂匠心別具的規劃,每一方平臺盎然綠意的召喚,都凝聚著重慶人智慧的結晶。它讓你恍悟:不僅是重慶人慣于在陡峭的梯坎上攀登,連這里的綠植,也向往著更高遠的峰巔。這便是山城精神——一種深植于骨血中的堅忍,一種在逼仄中向上生長的倔強。
雖然無緣得見山城氣貫長虹的霧靄,無福品嘗重慶滾燙麻辣的火鍋,亦未能用雙腳完整地把重慶丈量,但是,當我走完十八梯那一條用臺階鋪成的坡道,目睹了市井的繁華與喧騰;當我平步輕移至已是十二樓的白象居,向下俯瞰奔騰不息的長江;當我漫步雄偉壯觀的千廝門大橋,沉醉于洪崖洞奇幻璀璨的夜景……我告訴自己:足矣。無須更多行走,重慶正以最開放的姿態,以最昂揚的熱情,健步邁向現代都市的前列。
短暫的行程已經結束,隨著列車的漸行漸遠,五月的重慶在我的腦海中疊加成一幅永恒的畫卷:一群追夢的山城人,用汗水與匠心,將山脊種成了一座翠綠流淌的城。
作者簡介
張文麗,教師,濟源市作家協會會員。熱愛生活,喜歡讀書,樂觀向上。喜歡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