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中國高爾夫球協會與《高爾夫大師》聯合呈現的《中國高爾夫球四十年》系列繼續連載。本期聚焦韓國球員梁泳阿的故事。從一名退役的LPGA球員,到中國國家隊業余女隊主教練,她在中國找到了職業轉型的機遇,也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理想——做中韓青少年交流的一座橋梁。
在2016年接到那通來自北京的電話之前,梁泳阿(Young A Yang)是剛剛退役、正在尋找人生下半場方向的LPGA球員。電話之后,她開啟了與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及中國球員們的不解之緣,用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人生前半場:追夢LPGA賽場
人生前半場,梁泳阿是亞洲高爾夫球父母眼中的“完美范本”。10歲那年,因為父母打球,她自然接觸了這項運動。最初她并未展現出過人天賦,成績在同齡人中也屬平常。母親一度建議她放棄高爾夫球,但她卻想堅持。為了讓她更好地學習高爾夫球并兼顧學業,一家人在她中學時搬到了美國。到了美國后,梁泳阿的成績突飛猛進,一度進入美國青少年女子排名前五。她曾想放棄大學直接轉職業,但母親堅持讓她完成學業:“你必須大學畢業,如果之后還想打職業,我不會攔你。”
在眾多大學選擇中,梁泳阿選擇了學習壓力不大的田納西大學,以更專注于高爾夫球訓練。轉職業也順理成章,她第一次參加LPGA資格考試就成功通過,獲得了2003年LPGA參賽卡。新人年順利保卡,在LPGA錦標賽上并列第六,第二年三次躋身前十名,其中在巨鷹LPGA精英賽獲得亞軍。看似順風順水的職業之路,卻并未一直延續。梁泳阿整整打了10年LPGA,卻始終與冠軍無緣。
技術遇到瓶頸時,她在尋找合適教練上走了一些彎路;在尋找贊助方面,美國成長背景讓她難以獲得韓國本土贊助商的支持。“很多人覺得LPGA看起來并不難,但巡回賽上真正的球員才知道,那其中有太多困難,有些甚至與技術無關。”
十年的堅持讓她取得了LPGA終身會員資格。而她的另一個目標,是繼續學習。2015年,她在韓國取得體育文化碩士學位,隨后進入運動管理博士項目,但因無法放棄高爾夫球而全職讀書,她最終放棄博士學業。就在她為未來迷茫時,2016年,她接到了來自現任中高協秘書長、時任小球中心運動一部副部長韋慶峰的一通電話。
人生下半場:在中國找到了職業轉型的機遇
那時候韋慶峰是通過原中國國家隊教練樸熙晶推薦找到的梁泳阿,起初只是希望她能為當時的中國國家隊推薦一位業余女隊主教練。“中國隊想找什么樣的人?”她問。韋慶峰回答:“要講英文,要打過LPGA。”梁泳阿思索片刻,脫口而出:“那為什么不是我呢?”
于是,2016年11月,她首次來到中國考察。在練習果嶺上,她看到了劉文博、冀怡帆,看到杜墨含一個人在沙坑中反復練習—這些畫面,她至今記得。她說,那一刻就知道,她來對了地方。
2018年斗山比洞賽期間,梁泳阿又見到了老朋友樸仁妃
“我在LPGA時認識一些中國和泰國的球員,也在媒體上關注中國的發展。中國是一個有潛力的大國,我相信這里一定會出現最優秀的球員。更重要的是,我有很多經驗想要分享,尤其是巡回賽的那些細節。”她說。
2017年5月,梁泳阿正式出任中國國家隊業余女隊主教練。在一年任期中,她發現了中國球員的優秀,但也看到了她們和世界球員的不同。“她們很有天賦,也有夢想,但當時還沒完全理解通往LPGA之路的艱難。夢想需要路徑,不是努力就能直達的。”她建議,球員可以先去日本、韓國等巡回賽積累經驗再逐步進階。
她一邊在中國國家隊執教,一邊在韓國媒體上撰寫專欄,讓韓國了解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同時也推薦中國球員去參加韓巡資格考試。“我很高興看到隋響在韓巡上打得很好,收獲了關注,也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如今的梁泳阿,早已習慣了中國生活。離開國家隊后,她在中韓之間頻繁往返。2019年她在天津工作,疫情后又去了南山,從2023年10月開始定居北京,持續指導學員。現在,她不僅有眾多中國學生,還和家長建立了親密關系。
在國家隊執教期間與隊員韓雨岑、張玥交流
“我在中國遇到困難時,學生崔韻斐給了我很多幫助;曾瑜的勤奮讓我感動,寒冬里她一直堅持訓練,冷到換鞋繼續練,但我不知道的是她還是學霸,現在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校隊;我記得帶張玥去韓國訓練;王玥熹剛開始練球時打110桿,只打過一場比賽,但她父母信任我,一年后她已經能打出80桿;還有10歲的李家豪,每次練球都不肯休息。”
梁泳阿曾經的學生曾瑜今年即將加入哥倫比亞大學
她也觀察到中韓兩國青少年高爾夫球員的差異。“韓國孩子一開始就想著轉職業,大部分人不考慮讀大學。而中國家長更理智,希望孩子們能兼顧學業、有更多選擇。因為更關注孩子成長,他們可能對過程里的每一個階段都非常在意,很多時候,比孩子更有熱情。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保持初心,做中韓青少年交流的一座橋梁
這些年,她看到了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飛躍:“球員水平顯著提升,巡回賽的晉級線和冠軍成績與七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家長們也更加關注孩子能否平衡學業和高爾夫球訓練。”
今年5月,梁泳阿陪同學生王玥熹、李家豪在北京訓練
不變的是她當年來到中國的初心—留在中國,幫助年輕球員實現夢想。“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孩子,但他們在國際青少年排名中仍不算高。要成長,他們就必須走出去,去體驗不同的球場、草種和天氣,哪怕只是去國外看場比賽,也能學到很多。我知道中高協已經做了很多海外交流工作,但這還不夠。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中韓青少年交流的一座橋梁。”
系列稿件1:
系列稿件2:
系列稿件3:
系列稿件4:
系列稿件5:
系列稿件6:
系列稿件7:
系列稿件8:
系列稿件9:
系列稿件10:
系列稿件11:
系列稿件12:
系列稿件13:
系列稿件14:
系列稿件15:
更多相關內容請訂閱《高爾夫大師》7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