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青春植進泥土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連續開展二十余載,數十萬大學生奔赴鄉村,把醫療、科技、文化、教育送上門,也把鄉村振興的真實樣本帶回校園。2025年7月,嶺南師范學院“稻花香里”實踐隊再次啟程,20名師生深入粵西信宜,用無人機測繪撂荒地、為留守兒童開設AI編程課、直播帶貨三華李。然而,實踐結束后,隊員們卻為另一件事犯了愁:如何把這段滾燙的青春故事告訴更多人?
一家家敲門:傳統投稿的“馬拉松”
隊長林曉記得,去年他們光收集媒體郵箱就花了3天,再給30家報社、網站逐一發郵件、打電話確認選題。“尷尬的是,對方一句‘稿件太多,請排隊’就把我們打發了。”為了改格式、補照片,5名同學熬了兩個通宵,只換來3家縣網站的小豆腐塊。今年,他們本想“升”——沖擊省媒體,可一想到又要重復“寫郵件—等回復—改格式—再等待”的循環,大家心里直打鼓。
智慧軟文發布系統:一鍵勾選,省媒體“秒回”
就在團隊一籌莫展時,指導老師推薦了“智慧軟文發布系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林曉登錄平臺:頁像“購物車”一樣列出上百家媒體——從《南方日報》到“學習強國”廣東平臺,從“羊城晚報”到“觸電新聞”,勾選即可。
48小時刷屏:從校網到省臺
7月9日傍晚投稿,7月10日早8點,稿件已出現在《湛江日報》教育版頭條;中午12點,“共青團”微信公眾號推送《無人機+編程課,這群大學生把課堂搬進荔枝林》;晚上7點,廣東衛視《新聞聯播》播出團隊航拍稻田的30秒畫面。三天內,全網閱讀量突破120萬,信宜市農業農村局主動來電邀請團隊長期合作。隊員陳雨桐感慨:“以前是我們求媒體,現在是媒體追著我們做深度報道。”
為什么能這么快?
智慧軟文發布系統負責人透露,平臺與6000+媒體編輯建立“綠色通道”,暑期專門開設“三下鄉”專欄,稿件只要主題鮮明、無敏感信息,即可優先審核。此外,平臺提供“AI+人工”雙軌代寫:AI框架搭得快,人工潤色有溫度,確保每篇稿件既規范又鮮活。貼心的是“進度可視化”——投稿后,系統實時顯示“已送審—已采納—已發布”,像查快遞一樣直觀。
把更多時間留給田野
“過去一周耗在投稿上,現在半天搞定,省下的時間我們又多做了三場直播助農。”林曉算了筆賬:今年團隊幫農戶賣出三華李1.2萬斤,比去年增長40%,“智慧平臺讓我們把精力留給真正的實踐,而不是被流程困住。”
青春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見。當技術為插上翅膀,三下鄉的腳印不再止于鄉村泥土,更在屏幕上、電波里、熱搜中,激蕩起一代青年的回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