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雖然俄烏還在打,談判也在僵持,但特朗普似乎早就看清了局勢。當?shù)貢r間7月14日,美國“政客新聞網(wǎng)”報道稱,一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特朗普依舊認為俄羅斯在沖突中占據(jù)優(yōu)勢。換言之,在特朗普看來,俄烏沖突勝負已分,俄羅斯終將在沖突中獲勝。
當然,特朗普的想法更實際,既然打不贏,就要想辦法收場。他現(xiàn)在不再指望烏克蘭贏,而是想結束戰(zhàn)爭。邏輯很簡單:戰(zhàn)爭打得越久,越拖美國的資源;越拖,美國越要為歐洲買單。于是,特朗普日前突然表態(tài),要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但資金由歐洲出,美國只出“貨”。
這一招表面是援助,實則是施壓,他在和北約秘書長呂特會晤時說得很明白,美國已經(jīng)為烏克蘭付出太多,現(xiàn)在輪到歐洲掏錢了。而且他還警告,如果50天內(nèi)俄羅斯和烏克蘭談不出結果,那就別怪他不客氣。什么叫不客氣?他說得也直白——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還有“二級關稅”加碼。
這事在美國國內(nèi)也引起了爭議,特朗普身邊的人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像他的前顧問班農(nóng)就直接批評,“美國正在被拖入一場無法控制的戰(zhàn)爭”,但白宮方面又放出一項民調(diào),說大多數(shù)特朗普支持者愿意繼續(xù)援助烏克蘭。特朗普也巧妙地用這種“援助換錢”的方式回應批評,援助還在,但錢不是美國出的,這就讓他既當了“世界警察”,又成了“理財達人”。
值得警惕的是,如今特朗普也瞅準時機,想把中國安排的明明白白。就拿他所說的“二級關稅”來說,這其實就是一次“二級制裁”——針對的是誰?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也就是說,這一招打得并不只是俄羅斯,更是奔著中國去的。
畢竟,特朗普也清楚,美俄之間沒多少貿(mào)易,光靠對俄羅斯本身下手,基本打不到痛點。所以他就把目標對準俄羅斯的“客戶”,而中國顯然是重點“客戶”之一。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承認,這種做法就是利用關稅工具箱里的“組合拳”,側面用經(jīng)濟方式來打擊俄羅斯。
對此,中國外交部15日回應道,關稅戰(zhàn)沒有贏家,中方不接受非法單邊制裁,談判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這話其實已經(jīng)表明了態(tài)度:在俄烏沖突問題上,中國始終主張勸和促談,不選邊、不挑事,也不會輕易跟著美國節(jié)奏起舞。特朗普把中國算進這個局,可能想“借刀殺人”,也可能想用威脅制造談判籌碼,但現(xiàn)實中,中國并不好拿捏。畢竟,中國的能源布局已經(jīng)相當分散,石油買家身份也不是哪家說斷就能斷的。
從這一點來說,特朗普這一步也算是成了昏招,如果他真的要落實制裁,那就相當于把中印都推到了談判桌的另一邊;若是他只是這么說說,又或是這兩個亞洲大國都“不理會”,他的威脅基本上就成了一張空頭支票,到時候不僅拿不到效果,還會被人笑話“雷聲大,雨點小”。
目前來看,中國沒有掉進特朗普的節(jié)奏,而是繼續(xù)主張“和平解決”。畢竟,中國的外交風格一向理性務實,不會因為誰放了狠話就跟著沖動。這點從拉夫羅夫訪華,中俄高層頻繁互動就能看出來。中國清楚地知道,不能讓任何國家把中國拉進別人的戰(zhàn)爭,而中俄合作也不是為了站隊,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
相比之下,歐洲的處境就很尷尬,既不敢得罪美國,又要靠俄羅斯的能源,再加上還要自己出錢援助烏克蘭,倒是成了特朗普新招數(shù)的最大輸家。總之,這場俄烏沖突在特朗普眼里,或許早就不是“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更像是一筆爛賬。他要清賬,也要算賬,更要趁亂找機會安排好他的下盤棋,而這盤棋,顯然不只是俄羅斯,還有中國、印度、甚至整個北約。
特朗普這次亮出的“最后通牒”和“二級制裁”,是一種博弈,也是一種表態(tài),誰能接招,誰又能避開,就看各國的應對智慧。而中國已經(jīng)用行動和表態(tài)作出回應:中方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美國如果真想解決問題,就應該放下威脅,回到談判桌上,而不是拿別人當籌碼,來布局下一場選戰(zh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