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Pixabay
在診室里,我常被這樣的疑問牽動神經:“王大夫,我的情緒明明好轉了,為什么還是不敢出門?”“孩子的抑郁癥狀減輕了,可一提到上學就緊張得頭疼,這到底是怎么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這隱藏在許多心理困擾背后,卻常常被忽略的關鍵角色——焦慮。
無處不焦慮:心理世界中最高發的 “影子伴侶”
如果把心理問題比作一片森林,焦慮就是其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蔓延的植物。研究數據顯示,75%的抑郁癥患者同時符合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而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的終生共病率更是超過50%。
事實上,焦慮障礙本身就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發病率甚至超過了我們熟知的抑郁癥。
不妨想象這樣的場景:一位長期被低落情緒包裹、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的抑郁癥患者,內心還時刻被 “我肯定做不好”“災難馬上要來了” 的念頭啃噬;或是一位雙相障礙患者,在躁狂期的興奮背后,藏著對失控的強烈恐慌和坐立難安 ——這正是焦慮與抑郁、躁狂交織共存的真實模樣。它不只是簡單的 “情緒問題”,更源于大腦警報系統的過度敏感、神經遞質的失衡(比如 GABA 功能不足、去甲腎上腺素活動過強),以及長期壓力固化的生理反應。
臨床案例:
高中生小李因重度抑郁休學半年,經治療后,抑郁情緒明顯改善,卻始終無法重返校園。每次到了該起床上學的時間,他就會心悸手抖、呼吸急促,甚至嘔吐 —— 這早已不只是殘留的抑郁癥狀,而是典型的焦慮性軀體反應與學校恐懼。
共病的陷阱:當焦慮成為治療和康復路上的 “減速帶”
抑郁或雙相障礙合并焦慮,絕不是簡單的 “1+1”。這種共病狀態會形成復雜又頑固的惡性循環:
癥狀相互加重:焦慮帶來的持續緊張和過度擔憂,會讓抑郁的無力感與絕望感雪上加霜;而躁狂期的易怒、沖動(比如頻繁接觸異性、沖動消費等),又可能因對后果的焦慮引發更劇烈的情緒波動。
治療難度倍增:焦慮像一層迷霧蒙在抑郁或雙相的核心癥狀上,讓診斷變得更復雜。用藥時既要兼顧兩者,又可能相互制約(比如某些抗抑郁藥在初期可能加重焦慮)。更重要的是,患者容易對藥物副作用或治療進度產生焦慮,進而影響治療的依從性。
復發風險升高:那些沒被充分識別和治療的殘留焦慮癥狀,往往是抑郁和雙相障礙復發的重要預警信號。就像撲滅了大火卻沒留意地下蔓延的暗火,隱患始終都在。
遺憾的是,在臨床實踐中,焦慮常常成了 “被遺忘的靶點”。治療可能集中在穩定明顯的抑郁或躁狂癥狀上,卻沒對如影隨形的焦慮進行系統評估和針對性干預。
抑郁 / 躁狂緩解了,焦慮的枷鎖猶在
最讓人揪心的,莫過于這樣的場景:患者的抑郁情緒顯著改善,躁狂發作得到控制,甚至醫生判斷已符合 “臨床治愈”,但他們依然邁不進學校、職場或社交圈的門。而卡住他們的,往往就是那個沒被重視和解決的焦慮 “后遺癥”。
面對復學/復工時,腦海里滿是 “我肯定跟不上”“別人會怎么看我”“又要經歷那種痛苦” 的災難化想法,還伴隨著心悸、頭痛、胃痛,甚至驚恐發作;
面對社交時,即便情緒穩定,也會因害怕被審視、擔心說錯話而緊張不已,最終選擇回避;
面對日常任務時,哪怕是簡單的學習或工作,也會因害怕失敗、追求完美而拖延逃避,被強烈的焦慮感裹挾……
這些表現,本質上是大腦在長期高壓(比如抑郁 / 躁狂發作期)下形成的 “高敏警報模式” 沒能復位。它可能表現為特定的恐懼癥(如學校恐懼、社交恐懼)、廣泛性焦慮,也可能是創傷后應激樣反應(把過去的痛苦經歷和特定場景、任務綁定),甚至是強迫性擔憂。它們像無形的枷鎖,牢牢鎖住了功能恢復的大門。這時,專門針對焦慮的必要的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暴露療法、放松技術等,就變得至關重要 —— 而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
破局之道:精準識別、積極干預,解鎖康復的最后一公里
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把對焦慮的重視提升到與抑郁、躁狂癥狀同等,甚至更優先的位置:
主動篩查,細致鑒別:
在評估和治療抑郁、雙相障礙時,要主動詢問、系統篩查各類焦慮癥狀(比如廣泛擔憂、驚恐發作、特定恐懼、社交焦慮、強迫思維 / 行為、分離焦慮、創傷相關反應等),可以借助專業量表(如 GAD-7、包含焦慮項的 PHQ-9、社交焦慮量表等)輔助識別。要明確的是:焦慮不是抑郁的 “附屬品”,而是需要獨立關注和處理的共病問題。
整合治療,雙管齊下:
治療方案必須同時覆蓋核心心境癥狀(抑郁 / 躁狂)和焦慮癥狀:
·藥物治療:選擇對兩者均有療效的藥物(如部分 SSRIs、SNRIs),或在專業評估后,合理聯用抗抑郁 / 心境穩定劑與抗焦慮藥物(如丁螺環酮,需謹慎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同時密切監測反應,及時調整方案。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是經證實的 “金標準”,重點包括:識別并挑戰與焦慮相關的災難化思維、過度擔憂和負性核心信念;針對回避行為進行系統、漸進的暴露練習,打破 “恐懼 - 回避” 的惡性循環(比如針對復學恐懼的階梯式暴露);學習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等放松訓練,以及正念練習,管理軀體焦慮和情緒喚醒;針對社交焦慮,加強社交技能訓練和認知重建;若存在創傷性反應,可能需要專門的創傷聚焦治療(如眼動脫敏與再加工 EMDR)。
·以功能恢復為導向
治療的目標不能只停留在緩解情緒癥狀,更要著眼于社會功能的恢復(比如復學、復工、社交)。在核心癥狀穩定后,要有計劃、系統地把治療重點轉向殘留的焦慮癥狀及其導致的功能障礙,設計個性化的暴露和應對策略。
·家庭支持與教育
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要學會識別焦慮的表現(不只是擔憂,還包括易怒、回避、軀體不適等),明白這是疾病的一部分,而非孩子 “懶惰” 或 “意志薄弱”。還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減少批評指責,多表達理解和支持),鼓勵而非強迫患者面對恐懼情境,積極參與治療計劃。
焦慮,這只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 “影子”,它藏在癥狀背后,卻常常決定著治療的真正成敗。看清它、重視它、化解它,不僅是對癥狀的緩解,更是對生活本質的回歸。
當您或家人情緒雖已穩定,卻仍困在日常的門檻前;當復學的渴望被身體的顫抖阻擋,請記得:那未被言說的焦慮,正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下一站。
為幫助大家識別、應對焦慮問題,我們精心設計由渡過首席精神科醫師王智雄大夫主講的破繭:焦慮識別與系統應對系列課程,為受抑郁、雙相及焦慮困擾的家庭打造:
掃碼咨詢↑
王智雄大夫簡介:
王智雄專欄: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