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個月前,尼日爾還在"求著中國來"開發石油,如今卻在"求著中國回來"拯救經濟。
從"驅逐中國高管"到"民眾游行要人",從"能源出口國"到"高價買油國",這個西非國家到底經歷了什么?
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再是比喻,而是血淋淋的現實時,教訓已經太沉重了。
作者-鹽
"翻臉比翻書還快":46億美元喂不飽的貪婪胃口
故事要從去年7月的那場政變說起,尼日爾軍政府上臺后面臨巨大的財政窟窿。
為了維穩和填補虧空,他們向中石油借了一大筆錢,當時還信誓旦旦地保證按時還款。誰知道僅僅幾個月后,軍政府就發現自己根本還不起這筆債,于是動起了歪腦筋。
2025年3月13日,一紙政令突如其來,48小時內驅逐三名中石油高管,沒有任何商量余地。
軍政府給出的理由看似"正義凜然":中國高管月薪9000美元,本地工人只有1000美元,這是"薪酬不公"。
可他們選擇性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拿高薪的是有幾十年經驗的工程師,懂得操作整套煉油系統。而月薪1000美元的本地員工,說白了就是剛學會按開關的普通工人,技術含量天差地別。
更離譜的是,軍政府不止驅趕人員,還凍結了煉油廠賬戶,吊銷中資酒店執照,全面封鎖中方企業。他們擺明了要來一次"三光政策":趕人、斷錢、封口,企圖一鍋端掉所有中國資產。
要知道,中石油從2003年開始在尼日爾累計投入46億美元,建成了完整的石油產業鏈。
這條產業鏈不僅讓尼日爾從石油進口國華麗轉身為出口國,還貢獻了全國GDP的十分之一和稅收的八分之一。軍政府的算盤其實并不高明:既然還不起錢,干脆搶了資產一了百了。
他們以為把中方人員趕走,自己派人接手,石油還照樣能產,錢還能照樣進兜。
可問題是,機器雖然不長腿,但技術尼日爾真的沒有啊。
沒了中國工程師,整個國家"斷電斷油斷未來"
中國工程師剛離境幾天,尼日爾的能源系統就開始全面崩潰了。
首都尼亞美連續三天大停電,醫院無法進行手術,超市貨架空空如也。更可怕的是,12臺呼吸機因停電停擺,直接導致8名重癥患者死亡,這可是活生生的人命啊。5萬劑脊髓灰質炎疫苗因為冷藏庫斷電全部失效,孩子們的健康成了這場政治豪賭的犧牲品。
石油行業更是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國際能源署的衛星數據顯示,超過15%的油井被迫徹底停產。原油日產量從12萬桶暴跌至3.6萬桶,其中阿加德姆油田的降幅更是高達90%。
津德爾煉油廠因為軍政府指派的接管人員毫無石油行業經驗,操作失誤導致催化裂化裝置停工。這一個失誤就造成了超過500萬美元的直接損失,比培訓十年技術工人的費用還要高。
更加戲劇性的是,中方提前關閉了原油輸送管道的核心控制系統,這套系統需要北京總部授權才能解鎖。
軍政府病急亂投醫,請來俄羅斯、尼日利亞的技術人員協助,結果全部以失敗告終。原來,這套系統的復雜程度遠超想象,從設備維護到工藝監控,從供應鏈調配到海外結算,每個環節都是系統工程。
離開了中方的技術支撐,整個產業鏈就像沒了大腦的身體,四肢再發達也只能胡亂擺動。
加油站前排起了三公里長龍,黑市油價從每升600西非法郎飆升到1800西非法郎,整整漲了三倍。有人甚至因為缺油耽誤就醫,這個曾經的產油國瞬間淪為了缺油國。
通往貝寧港的輸油管道也因為無人維護宣布停運,每天光滯港費就高達900萬美元。90%的石油出口被迫中斷,外匯收入大幅減少,國家財政雪上加霜。
多米諾骨牌倒塌:3萬人失業,200士兵逃跑,舉國抗議"要中國人回來"
能源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來得又快又猛,尼日爾的外匯儲備從12億美元驟降至3.2億美元。
這點外匯只夠支付1.5個月的進口費用,國家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工業領域也遭受重創,礦業投資減少了45%,外資紛紛撤離,首都陶瓷廠每天只能開工四小時。
全國工業產值下降了30%,一半的工人被迫下崗,失業率飆升到歷史新高。原本在中石油項目工作的一萬兩千多名員工全部失業,僅首都就有三千人走上街頭抗議。
更令軍政府頭疼的是,連軍隊內部也開始出現不穩定因素,僅6月份就有200多名士兵逃離軍營。公務員4-6月的工資只發放了30%,基層士兵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部隊士氣跌到谷底。柴油價格從每升0.6美元暴漲到2.4美元,黑市甚至炒到了12美元一升的天價。
卡車司機因為油價過高紛紛罷工,首都的面包都運不到超市,民眾的基本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玉米面、大米等主食價格飛漲,普通民眾根本消費不起,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最戲劇性的場面出現在3月25日,萬名民眾沖上街頭,高呼"讓中國人回來"。抗議者甚至沖擊了軍政府總部,即使軍政府動用催淚彈驅散,造成12人受傷,也無法平息民眾的憤怒。
面對如此困境,軍政府只能厚著臉皮派人到鄰國尼日利亞高價采購石油。可人家尼日利亞也不是冤大頭,不僅收取30%的額外費用,還要求用黃金支付。
這讓尼日爾既虧了錢又丟了面子,在國際社會成了笑話。一邊說中國人"壓榨剝削",一邊求著別人賣高價油,這套邏輯確實讓人看不懂。
在國際層面,非洲開發銀行停止了原定6月發放的2億美元農業貸款。
法國道達爾趁火打劫,想以低于市價30%的條件收購津德爾煉油廠股權。俄羅斯瓦格納集團也暗示可以提供"軍事保護",條件是獲得鈾礦開采權和50%的收入分成。
尼日爾從"能源出口國"徹底淪為了"任人宰割"的弱國,這個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覆水難收":中尼能源合作的復雜博弈與未來走向
面對全面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尼日爾軍政府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尋求與中方的和解。
2025年6月,尼日爾外長哈蘇米訪華時重申"一個中國原則",釋放修復關系的積極信號。
話說回來,中方雖然保持開放態度,但也不是任人欺負的軟柿子,提出了明確的合作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優化合同風險應對機制、引入第三方監督,以及將本地化率提升至80%以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也確實被坑了一波,不能就這么輕易放過他們。
目前,中方已通過國際仲裁途徑追討損失,并暫停了阿加德姆油田二期工程。用技術的不可替代性進行施壓,這招確實很有效,讓尼日爾軍政府深刻體會到了"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
可問題是,"求己"的前提是自己得有這個能力,而技術能力恰恰是尼日爾最缺乏的。
在5月下旬的多哥洛美談判中,雙方的分歧依然很大。中方提出"先恢復項目運營,再談債務重組",這個要求合情合理。
可尼日爾堅持"先豁免50%債務,再允許中方返回",這樣的條件顯然不現實。說到底,合作需要的是誠信和互信,而不是單方面的讓步和妥協。
這場風波給發展中國家上了深刻的一課:技術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命運共同體。
尼日爾的教訓告訴我們,短視的政治豪賭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真正的發展需要的是長期合作和技術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拿來主義"。
20年46億美元的投入,曾經讓尼日爾從石油進口國變為出口國,這樣的合作模式對雙方都有吸引力。
若尼方能切實履行協議,重建互信基礎,中尼在能源、基建等領域的合作仍有可能重新啟動。
歸根結底,正如尼日爾民眾在抗議中喊出的"要工作不要動蕩",真正的互利共贏永遠離不開平等與誠信。這場"搶奪鬧劇"的最終結局如何,還要看尼日爾是否能真正吸取教訓,回到合作共贏的正確軌道上。
兜兜轉轉,最終還是得回到那句老話:合作才是硬道理,誠信才是通行證。
結語
這場"搶奪鬧劇"最深刻的教訓在于:技術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命運共同體。
尼日爾的困境不會很快結束,話說回來,合作的大門始終為誠信者敞開。
面對技術依賴和能源安全的雙重挑戰,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平衡自主發展與國際合作?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