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完全由機器人部隊執行的任務中,俄軍作戰人員首次在沒有人類步兵直接干預的情況下被俘,這看上去耳目一新,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然而,有消息顯示,以上這一幕的確又是活生生的現實,它就發生在當下仍然如火如荼的俄烏戰場。
7月13日,據參考消息援引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報道,當下仍然持續火熱的俄烏沖突,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機器人投入戰場實戰,給人帶來全新的戰爭形態。
那就是,在俄烏戰場上,在烏軍一項完全由機器人部隊執行的作戰任務中,俄軍作戰人員首次在沒有人類步兵直接干預的情況下被俘,從而成為烏軍機器人俘虜,這一幕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更神奇的是,就連押送被俘人員的也是無人系統的機器人,無需烏軍士兵親自踏足戰場押送,有人為此感嘆: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里程碑,一場機器人俘虜戰俘的現代戰爭由此拉開序幕,這一“壯舉”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新的紀錄。
報道顯示,就在7月9日,烏軍第3獨立突擊旅通過“電報”軟件發布消息稱,在哈爾科夫地區,當天,烏軍首次成功地僅憑無人機和自殺式地面作戰平臺,就迫使俄軍士兵向無人裝備投降。
對此,有人將上述這一幕稱之為“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俄軍士兵在純粹由機器人系統發起的進攻中投降。”
據悉,就在當天,烏軍的這支機器人部隊部署了裝載炸藥的地面車輛,并攻擊俄軍的堅固陣地,在摧毀數個掩體后,其中一臺地面機器人系統靠近了一個部分坍塌的庇護所,迫使俄軍士兵主動投降,以避免即將發生的爆炸。
烏軍第3獨立突擊旅的官兵稱:“當接下來的一臺系統靠近一個被摧毀的掩體時,俄軍士兵為了避免爆炸,被迫立即宣布投降。”
緊接著,在沒有人類直接干預的情況下,幸存的俄軍士兵隨后在烏軍多旋翼無人機的押送下到達烏軍防線,并按照軍事規程被收押為戰俘。
烏軍第3獨立突擊旅表示,該地區的俄軍陣地此前已成功抵抗兩輪由人類部隊發動的進攻,無人系統的使用使得烏軍得以控制這些陣地及鄰近的戰略目標。
有分析指出,在持續了三年多的俄烏戰爭中,尤其是近年來,在烏克蘭戰場上,“機器人實施的俘獲行動加強了烏克蘭基于技術的非對稱戰爭策略。這種方式能減少傷亡,以及不費一槍一彈就迫使敵軍后撤。”
對此,就在7月12日晚間,烏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視頻講話表示,烏克蘭正全力以赴爭取更多無人機和導彈攔截裝備,作為對俄方襲擊的回應,烏克蘭將繼續在俄羅斯領土上開展無人機作戰。
然而,盡管烏克蘭在前線投入大量機器人和無人機參與對俄實戰,甚至出現了用機器人平臺捕獲俄軍士兵的這一幕,可按照一些國際和軍事問題專家的分析,這種情況仍然不足以改變俄軍對烏軍的攻擊態勢!
就在烏軍用機器人平臺捕獲俄軍士兵的當天,也就是7月9日,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射了479架無人機,據說,這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對烏發動的最大規模無人機襲擊。
同一天,除了無人機外,俄軍還向烏克蘭不同地區發射了20枚各類型導彈,并表示這次密集襲擊主要針對烏克蘭的中部和西部地區。
在時隔4天后,也就是7月13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戰報稱,過去一天,俄軍在頓涅茨克地區控制了2個定居點。
當天,俄軍打擊了烏克蘭軍工企業、烏軍無人機操作員培訓中心和臨時部署點等目標,摧毀美制“愛國者”防空系統的2套發射裝置和1座雷達站。
與此同時,俄軍防空系統還摧毀了烏軍9枚航空炸彈和215架無人機。
而據俄羅斯國防部消息顯示,在此之前,也就是7月5日到11日,俄軍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和其它高精度武器,對烏克蘭境內目標發動了6次集群打擊。
除此之外,俄軍還先后分別摧毀了多家烏克蘭軍工企業、保障其烏軍運行的能源基礎設施、軍用機場、無人機和彈藥燃料倉庫、烏軍部隊的地區招募中心,以及烏軍編隊和外國雇傭兵的臨時部署點。
從7 月初以來,俄軍在哈爾科夫地區發動了新一輪進攻,進展相當迅速,在短時間內,俄軍就突破了烏軍防線,占領了約 16 平方公里的土地。從衛星圖上就能看到,俄軍推進的縱深超過了 5 公里,戰場寬度也拉開到 20 公里。
而就在近日,俄軍總參謀部已正式向俄總統普京提交“夏季攻勢下半部分”的進攻計劃,并且進攻行動將進一步擴大到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地區。
因此,綜上所述,盡管出現烏軍機器人捕獲俄軍士兵現象,但這一情況的出現,并不能扭轉整個俄烏戰場態勢,更遲滯不了俄軍對烏軍的猛烈進攻,俄軍對烏軍的大規模突襲,仍然按照俄軍的部署和計劃在推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