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進抗日山的懷抱,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于運河師范畢業,懷著對大海和革命老區的向往,主動要求到300里外江蘇省東北角黃海之濱的贛榆縣工作。
在這塊土地上,我生活了整整20年。贛榆人民的深情厚誼,我終生難忘。
忘不了,初到那里,我是個單身漢,當我為套被褥犯難時,是大娘大嫂們伸出了粗糙而柔和的雙手。她們一針針,一線線,情意綿綿,溫暖了我的身軀,更溫暖了我的心窩。
忘不了,放寒假了,我歸心似箭。他們硬是要送一些花生,讓我帶回家過年(知道我們家鄉不產花生)。步行15里到縣城搭汽車,再轉乘火車,看我背的拎的東西多,他們執意要送我一程,頂風冒雪。真叫我不知道說什么好。一路說笑,路短情長。
忘不了,春節后開學,到他們家坐坐,或是到學生家走訪,他們一定會照當地待客的習俗,泡上又香又甜的炒米水,擱一雙筷子,熱情地捧到我手上,由不得你不喝。主人也捧一碗,陪著你,不好意思也不行啊。
忘不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粽子。一大早,他們就給我們送來了,更少不了學生和家長。你兩個,他三個,或拎,或捧,或端,飄著縷縷熱氣,清香撲鼻。盛滿了做飯鍋,又盛滿了炒菜鍋,幾天都吃不了。讓 我們感受到家的溫馨,生活的芬芳。
忘不了,最有意思的是,誰家添了新生嬰兒,喜雞蛋散滿莊,也落不了我們學校老師。添男孩,每人兩個紅雞蛋;添女孩,每人兩個綠雞蛋,標識鮮明,一看就知曉。讓我們分享他們的幸福和喜悅,為他們祝福。
忘不了,當我們在一起嚓呱,聽說我老家碾莊,都十分關心,問現在怎樣。他們許多人,當年淮海戰役支前到過,“打慘嘍!”,還惦記著。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倍感親切。
他們是那么高尚,淳厚,質樸,不愧老區人民。我深深地敬愛他們,感激他們。
在這塊土地上,我奉獻了青春,付出了心血和汗水,體味了酸甜苦辣,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忘不了,我嘗試改革教學方法,結合教材,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實際,訪問往屆畢業生,廣泛了解其作為,寫出了一篇篇內容充實、生動感人的調查報告,思想水平和寫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忘不了,清明節,我帶學生步行40多里,到抗日山烈士陵園憑吊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腳磨了泡,仍然堅持著。抗日山,英雄的山,民族的旗幟,中國人民的形象,永遠屹立在我們的心中。
忘不了,為了開闊胸襟,陶冶情操,我帶學生步行20多里,去看大海。望連天濤涌,漁帆乘風破浪;觀潮漲潮落,海鳥飛翔;撿形形色色的貝殼,盡情追逐嬉戲。樂而忘返,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忘不了,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我帶他們到附近國營蠶場勤工儉學。頭頂烈日,揮汗如雨。手指戴著采桑器,比賽誰采的桑葉多;還請技術員講養蠶知 識。
忘不了,初到那里一年秋忙假,領導安排我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房東大娘和與我年齡相仿的女兒、兒媳(兒子在外地當兵。還有個不滿周歲的小孫子),待我親如家人。飯菜盡量做得可口,“吃飽不想家”。白天,和他們一起參加生產隊勞動;晚上,和她們一起用笆斗戽水澆她們家菜園。我受到了鍛煉,更增強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奉獻與付出之中,我逐步走向成熟,認識了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有道是,鄉愁,是一種帶點甜味的離情別緒;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就會想念的地方”。鄉愁是一碗水,是一杯酒;鄉愁是海棠紅,梅花白。鄉愁是貯滿思念的心靈小屋,是汩汩流淌的情感溪流……
白駒過隙,離別贛榆一晃42年了。夢幻里,我時常回到那塊熱土,回到那些崢嶸歲月,不覺五味雜陳,唏噓不已。不能忘啊,我的第二故鄉。
抗日山,我心中的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