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高松 邱明 趙彥辰
在朱村,過年有個規矩——新年第一碗餃子不敬天、不敬地,敬保衛朱村的24名鋼八連英烈。
1944年除夕,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在臨沭縣朱村與日偽軍血戰,24名年輕戰士犧牲,用生命換來了村莊的平安。從此,“鋼八連救朱村”這六個字,在朱村人心里,重逾千斤。歷史奔涌向前,朱村變了模樣,抗擊日軍的戰場修建起烈士紀念園和村史館,朱村人用文字、語言與儀式,代代銘記與傳承這份英烈恩情。
槍聲就是命令,鋼八連戰士舍命相救
“老少爺們兒!今天這碗餃子,不敬天不敬地,就敬為救咱朱村犧牲的戰士們……”夜幕下的文昌閣前舞臺燈光驟亮,“老支書”鄭重地端著一碗水餃,神色莊嚴。隨著音樂聲起,臺上眾人齊喊“祭英烈,奠忠魂!”
這是朱村村民自導自演的小戲小劇《第一碗餃子》里的一幕。在朱村,過年有個規矩,每年大年初一,村民齊聚抗日戰斗紀念碑前,獻上新年第一碗餃子,紀念為保護村子而犧牲的24名八路軍戰士。《第一碗餃子》便據此創作而來,現已成為當地頗有特色的文旅節目。
75歲的王經臣參與了劇本全程創作。作為最早把朱村故事傳遞出去的講解員,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段歷史。
“鋼八連”戰斗過的松林,如今建起烈士陵園。
那時,朱村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帶,被視為沭河防線上的重要堡壘村。1944年除夕,朱村正忙著操辦年事,家家戶戶貼對聯、辦年貨,準備迎接新年。黎明時分,突然槍聲大作,一隊500余人的日偽軍偷襲村莊,意欲進行報復性掃蕩。
“槍聲就是命令!” 駐扎在沭河東岸頂子村的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團八連獲知情況后,不待上級命令,即在連長鄢思甲、指導員譚沛然的率領下輕裝馳援。該連一到朱村,迅速兵分三路直撲敵人,偽軍一觸即潰。日軍倉皇搶占了村西南的柏樹林高地,憑借優勢火力和有利地形,負隅頑抗。沖殺中,連長鄢思甲和一排長秦家龍負重傷,仍繼續堅持指揮。一班長焦錫模的一只胳膊被打斷,拒絕救護,不下火線,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戰士郝紅娃的腿部負重傷,簡單包扎后,拖著一條腿又沖上去。
戰斗最激烈之時,當地民兵和鄉親們背著手榴彈,抬著擔架,冒著生命危險前來支援,指戰員們倍受鼓舞,又向敵發起猛烈攻擊。敵人步步敗退,又逃進一條雨裂溝里,在相距30余米的窄小地段上,雙方再次展開廝殺。近6個小時的慘烈戰斗,朱村最終得以完好救下,八連24位年輕戰士獻出了生命。
“大年初一,按照我們村傳統,新年的第一碗餃子是用來祭祖的。”王經臣說,但當時朱村的鄉親就決定,不敬天不敬地,要把新年的第一碗餃子,敬八連犧牲的戰士。自此,這個習俗已在朱村延續80多年。
永記烈士恩情,村里建起紀念館
1944年春,經山東省武委會和濱海行署武委會批準,在朱村西邊的山崗上,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塔。在慰問大會上,朱村群眾把一面繡了“鋼八連”三個字的錦旗送到連隊,八連后來也被山東軍區正式授予“鋼八連”稱號,連長鄢思甲等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24名烈士,最終被葬在離朱村30公里的江蘇省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上。歷史長河奔騰向前,經歷過朱村保衛戰的戰士們逐漸離開,這份恩情卻深深根植在朱村一輩又一輩人的心中。
“我是土生土長的朱村人,小時候就聽鋼八連的故事,他們對朱村有恩,朱村人從來沒有忘記。” 王經臣對鋼八連始終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想把鋼八連的精神傳承下去。
為銘記烈士恩情,村里建起紀念館。
1998年,王經臣開始著手搜集、整理村史和朱村抗日戰斗相關資料。令他苦惱的是,由于時間久遠,村里老人對那場戰爭的講述各異。2011年,朱村新一屆黨支部召開兩委工作會議,決定修村志、對朱村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進行發掘。王經臣和村委會工作人員因此來到杭州、南京、濟南等地,尋訪當年參與戰斗的戰士及后人,最終在一本記錄濱海軍區抗戰之路的書——《濱海八年》中,了解到當年詳情,還獲得了14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這些努力,為朱村紅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了解朱村紅色歷史的人已經不多了,我們不能讓這段歷史在咱這代人手里間斷了,必須想辦法把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傳承發揚下去。”2012年,富裕起來的朱村村民自發捐款,順利建成“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朱村紀念館”和“朱村歷史文化陳展室”。
此后,王經臣選擇成為義務講解員,十三年來講解超萬場,無數來自天南海北的孩子、大人,從這位老人口中知曉了那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故事。
鋼八連戰斗過的松林,曾是王氏老陵所在地,朱村抗日烈士陵園便在此遺址上修建。2014年春,高9.44米的朱村抗日戰斗紀念碑在此矗立。朱村戰斗和鋼八連,從此深深地鐫刻在朱村的歷史中,供后人懷念和追憶。
小村巨變,好日子在眼前
代代銘記與傳承間,朱村人民也在大步邁向好日子。
新建的朱村大橋、沭河東岸濱河大道、朱村沿河路,使原本偏居一隅的朱村與外界連接的道路變得四通八達。王經臣整理的《朱村紅色檔案》顯示:紀念館建成后,朱村年接待游客從2012年的1.2萬人次增至如今的50萬人次,70%為學習團體;依托紅色旅游,村里流轉70%土地發展秋月梨種植,畝產收入近萬元,柳編產業帶動100多戶就業。
村民能掙錢,日子越紅火,外界印象也愈加飽滿。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等,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新頭銜,還作為山東省唯一村級典型范例寫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臨沭縣“好日子”示范區被評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
“12年前,總書記來朱村考察時說‘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講好紅色故事,就是要讓好日子有根有源。”王經臣說。
如今,王經臣的孫女王書晴也成為紀念館的一名“00后”講解員。在王書晴看來,家鄉這幾年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路面硬化整潔,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樓房,家家戶戶門口都停著汽車……“都說年輕人向往更大的世界,村莊留不住年輕人,但我在這里找到了幸福與歸屬感。”王書晴說。
隨著臨沭縣修繕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并以老館為核心修建新館,相繼建成了沂蒙支前館、導沭整沂館等多個紅色展館,紅色朱村旅游區開門迎客,每年接待游客達80萬人次。
“過去我們只講‘鋼八連’和朱村的紅色歷史,現在還會講臨沭的柳編文化和鄉村發展,更重要的是講好沂蒙精神。”信仰與堅持,是王書晴從先烈和爺爺身上學到的精神內涵,她希望用自己年輕的聲音,講好家鄉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沭河的水,在朱村的臂彎里靜靜流淌了千年,也流淌著那段凝固的烽火記憶。今日朱村的寧靜祥和,便是對英魂最深切、最莊重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