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萬噸級平臺的首艦,似乎近期有完成全部舾裝作業,立即進入試航狀態的趨勢。這樣再次證明:兩棲類主力艦造的再大,相對于正規的大型航母平臺,還是相對廉價,而且工期也明顯短的多。如果拿出5到6年的時間差,期間最多新建成服役1艘完全版的主力載機平臺,比如已經基本在手的16號平臺以后的3艘。如果從2012年開始服役第一艘來算,到今年年底前正式服役第3艘,那么平均大約6年一艘的基本規律是顯而易見的。即使今后因為從設計建造到舾裝再到海上實際測試的流程,因為十幾年經驗的積累而導致可以加快速度,那么最多同時上馬2艘全新的巨型平臺,在6年內同步完工并且同時測試完畢交付服役,那么最終擁有5艘正規平臺,就是2030年之前的最大數量極限。而5.5萬噸級,
平臺,因為有同樣強大的130米級電磁大彈弓,還有3道電磁攔阻索外加基本尺寸同樣可觀的起降區域,具備至少2部大型升降機外加內部空間相當龐大的機庫。這些要素都導致5.5萬噸級平臺,可以在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以其下水與服役的相對高速率,極大的補充正規航母仍然總量受限的這一個明顯的戰略短板。總的來看,5.5萬噸級平臺的首艦,今年就可以首航,最多再過一整年也就是12個月,就可以正式交付服役;單艦的整體工期最多36個月。在首艦試航期間,2號艦大概率就會入塢合攏;3號艦開始模塊組件的廠房焊接;4號艦開始內部備料。最終實現在2030之前有5艘全部服役的目標似乎是非常容易實現的。這樣就會有整整10艘5萬噸級以上的“航母”凝聚成海上鐵拳,搭載總量不少于,
350架的現代化隱身主力艦載機。這個規模化戰力,足夠與當今的超級大國海軍在深海大洋一決雌雄!而且在低烈度的全球沿海局部沖突中,不必每次都出動正規航母打擊群,如果任意拿出2艘5.5萬噸級平臺,外加20艘左右的現代化盾艦組成環球特遣艦隊,足夠解決90%以上的地緣沖突。完全避免像當今超級大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母一樣,常態化環球疲于奔命;而一旦真正有重大作戰任務,實戰航母卻連3艘都湊不齊的尷尬現實。由此可見,5.5萬噸級平臺,兼顧全球最大噸位兩棲艦艇,外加至少5成正規彈射航母的實戰威懾力度,確實是綜合性價比極高的一類全新概念大型平臺。那么截至目前為止,2號艦到底有沒有入塢呢?有人言之鑿鑿,說剛剛出現在特定干船塢內部的巨型分段,就是2號艦,
的核心吃水段!不過本號認為這個分段有9成以上的概率仍然是民船,因為5.5萬噸級平臺的型寬不超過40米,主飛行甲板的正常寬度最大不超過47米。而本船塢是90米級的凈寬度。如果這個模塊就是2號艦的吃水船體,那么簡單目測最多有整塢寬度的一半。而現在其寬度至少占整塢的6成,也就是型寬在55米以上,噸位至少20萬噸,是軍艦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不過民船塢期很短,最多4個月就出塢。現在吊裝準備區出現的一些新結構體,倒是很有可能就是2號艦的組件。因此到年底前看到真正的2號艦入塢,是極大概率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