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情,而是你確信的事情,但你信錯了。——馬克·吐溫
這兩年,“多到大陸走走看看”這類召喚不絕于耳,各種相應的政策也隨之而來,此一現象隱藏著兩種假設:
其一,只要兩岸人民多交流,臺灣人民就能突破“臺獨”當道妖魔化大陸的各種認知圍籬,就算一時還達不到“心向祖國”的效果,但至少不會再為“臺獨”所騙,下一次投票時,便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其二,只要臺灣人民親眼目睹大陸的進步,就會自然構成慕強心態,抵消對統一的抗拒心理。甚至,慕強心態還會因為類似“印巴沖突”所間接展現的大陸軍事實力而放大,并據此向往和平統一,或領悟和統路線的可貴。
持平地說,交流,一定有用,但效果沒這么神。此外,交流會產生正負兩種效果,正面效果不見得大于負面效果,反之亦然,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擦出什么火花,是不可控的。
最近,“館長”陳之漢首赴大陸,賓主盡歡,傳為佳話,看似強化了“交流論”的假設,不過,我認為效果很有限,因為同胞們,你們以為臺灣人不知道大陸的進步與現況,這認知其實是錯的。
事實上,臺灣民眾早就透過抖音與小紅書,看到了真相。短視頻平臺上呈現了方方面面的大陸現狀,透過此途徑認識對岸,當然不能說很了解,但至少不會全信民進黨那套。而真以為“大陸廁所沒有門”、“高鐵座椅沒靠背”的臺灣文盲,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重點在于,透過短視頻,臺灣人看到了大陸好的一面,也看到了不好的一面,這恐怕比親自去走一趟,感覺更真實,更令人信服。換言之,“館長”走這一趟的意義與甲亢哥不一樣,后者提供給其西方粉絲的完全是意外驚喜,前者則只是到大陸“取證”,好回臺后定民進黨的罪。
說來可能你不信,在社會民情層面,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遠高于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而且,越年輕的臺灣人,拜讀小紅書與抖音的比例越高,老年人反而最在狀況外。
在我們這兒,“大陸比臺灣進步”幾乎已是常識。
這就是為什么說,以上兩個假設都不成立,臺灣民眾并不是因為對大陸無知才拒統,而是因為對統一的前景未知,才心生疑慮。而這種認知偏差,已使得若干大陸學者產生誤判,以為臺灣人民都被封在信息繭房里,不知統獨的利害關系,也無法接收大陸對臺灣的善意。
有大陸學者屢屢在政論視頻節目中,對臺灣人民曉以大義、曉以利害,但節目觀眾卻大都是大陸人,每次這個時候我額頭都要冒出三條線——“老師您為什么要對著大陸觀眾,向臺灣人喊話呢?”而專訪他的主持人們,還都附和得很勤,但也都不是臺灣人。
這是誰跟誰在交流對話?
我想說,真誠歡迎你們向臺灣媒體投書或上視頻節目,面向臺灣讀者與觀眾,盡情抒發己見,態度與措辭可以溫情款款,也可以橫眉豎眼,按照你們一貫的風格即可,一同加入我們的狗吠火車隊,1450會保證流量,并給予各種激情問候,但不會抖內(打賞)。
談話題,還是談問題
作為一個投入時評工作9年,經常在兩岸媒體面向兩岸人民發表己見,并承擔公評的評論員,我應該算是很勤于“交流”的人,在這邊應該講什么、在那邊什么最好別講,可謂天天都在民心的迷宮里打轉。
被表揚,被出征,被理解,被誤解,被肉搜,被無視,都是家常便飯,也正是因為歷經各種情緒洗禮,我對兩邊的民眾心理累積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由此,我常感覺,兩岸不少評論員,并不是在談臺灣問題,而只是在談“臺灣話題”,因為談“問題”較難掙流量,談“話題”比較有反饋。
此一現象在視頻節目尤為明顯,而流量魔咒往往讓評論員難以離開同溫層,以致言者說了很多,卻無法深刻地談問題,最終流于朋友圈自嗨,猶如自設了一個信息繭房,對現實的了解說不定還不如那些對時事不感興趣的民眾。
說個秘密,9年前,沒人知道我是什么角色的時候,能投書的臺媒我幾乎都投過,包含大批綠媒,他們以為我批評藍營就是“臺獨”同路人,酸文又酸得很到位,所以沒退稿,給稿就刊。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我是“紅”的,立馬已讀不回。
是的,我什么同溫層都混過,直到立場暴露被拉黑。這么做的用意,就是直接面對我想說話的對象,不計毀譽,與我立場相左的媒體,我談話題,與我立場相近的媒體,我談問題。至今,也只有后者能接受我,所以幾乎都在談問題。
話題與問題的差異是什么?談話題,天南地北,隨便說說,罵罵賴清德,數落老藍男,甚至完全流于情緒輸出都可以,務求讓讀者觀眾爽歪歪,圖個皆大歡喜,也沒啥不好。但若談問題,就要將現象和本質分析清楚,并最好提出解決之道。
誰希望維持現狀?為什么?
臺灣問題的本質,或核心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兩個問題——誰希望維持現狀?為什么?
既然心愿是兩岸統一,就希望改變現狀,而臺灣問題拖到今天還沒解決,自然是因為“維持現狀”在作祟。統派天然反對維持現狀,但也愿意對現狀遲遲沒有改變的現象給予同情的理解,所以才會問“為什么”。
誰希望維持現狀?在美國,是主張戰略模糊的鷹派;在臺灣,是只談和平不談統一,主張將問題留給子孫解決的多數老藍男;在大陸,是主張“水到渠成”,“只要大陸夠強,臺灣就會主動回歸”的部分學者。
這三方人士的主張或思維,構成了當前的臺海現狀,并且依然是主流。為什么?簡單說,美方要維持區域霸權,中方要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老藍男們左看北京,右看華盛頓,怎么會談統一呢?
客觀地說,維持現狀也都有正當理由,即便我反對。而搞清楚為什么,才能根據自己的立場對癥下藥,真正地談問題。
數十年來,大環境是如此,主流臺灣民意自然就傾向維持現狀,“臺獨”想改變現狀,是自不量力,統派想改變現狀,亦是蜉蝣撼樹。
民意,有時表現得像白癡,有時又會展現意外的冰雪聰明,一句古話就能理解這種矛盾——當局者迷的時候,就會像白癡,旁觀者清的時候,就顯得通透聰明。而大部分只關注自己生計,不太關心時事的兩岸人民,看待臺灣問題都屬于旁觀者,想法反而最務實。
然而,真統派都是理念型的,太務實就會失去理想,所以在多數臺灣民眾眼里,我們實在白癡。明明數十年來兩岸的現實狀態就是維持現狀,“兩岸打不起來”不是空想,而是實證,主張統一是不是太閑?
我在兩岸頻繁發表意見,說到底,只是在與“維持現狀”作斗爭而已,尤其在面向臺灣讀者的時候,必然要從各種角度論證現狀不可持續。
舉個例子,不久前馬英九訪陸,一講到“和平民主統一”,就被大陸網民嫌棄,因為馬將“民主”解釋為“尊重臺灣民意”。作為被無視的一方,大陸人民有權嫌棄馬英九,所以我并未在陸媒對此事發表意見,而選擇在臺媒肯定馬英九放棄了“維持現狀”,因為我知道,9年前,馬英九的主張是“維持現狀最好”。
在這則時事里,我想對臺灣讀者說的是,維持現狀是戰爭之路。
許多親大陸的臺灣精英,也都肯定馬英九,因為與大陸網民不同,他們看到的是“統一”而不是“民主”。現在的馬英九,沒有站在多數臺灣民意的那一邊,更沒有站在國民黨那一邊,而是回到民族立場論事,甘為少數,也愿意承受國民黨對他的疏遠,以他的性格、地位與包袱來看,實屬不易。
也許是情感作用,我偏好于“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人物與事跡。而老讀者都知道,我沒少批評過馬英九,但人家轉向正確道路了,又對臺灣民眾有正面影響,給予一定的表揚是應該的。
我并不期待大陸人民或對臺灣一知半解的學者能理解,統派作為臺灣社會中的極少數,是用什么角度看待馬英九的變化。因為你們不曾體感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父母兒女,都將你當成意識形態上的異類是什么感受,你們沒有長期站在主流民意的對立面,所以不需要,也沒辦法與我們在某些事件上共情。
我只想問那些對臺灣人民說教的若干學者,你們支持“維持現狀”嗎?如果你們支持“有條件的維持現狀”,那其實與多數臺灣人民的立場是一致的,既如此,曉以大義就多余了。但如果你們與我一樣反對“維持現狀”,就應致力于向臺灣人民解釋為何現狀不可持續,而不是企圖說服臺灣民眾反“臺獨”。
為什么?因為維持現狀才是多數臺灣民意,這群人本來就排斥“臺獨”,并且最符合美國利益、支持“臺獨”的民意只有558萬人,而這群人不需要說服,只需要予以迎頭痛擊,“館長”陳之漢正在示范怎么做最有效。
支持維持現狀的臺灣人,大多數都是政治性格很淡薄的一般人,他們能有什么動機與目的,按照大陸學者的建議,從生活層面斗爭“臺獨”呢?尤其,在平民層次,支持“臺獨”的人往往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甚至父母子女。
所以才說,歡迎加入我們狗吠火車隊,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體會沖浪的快感,哪里有巨浪就往哪里去。當然,選擇待在同溫層里拼流量也可以,但在享受順流時,人道一點,別使勁質疑身處逆境的人為何不革命、為何要寄希望于大陸。
臺灣統派的尷尬是,在臺灣被視為叛徒,在大陸支持緩統被視為假貨,支持速統則被視為自保。如果在意這些情緒指控的話,干脆別做人了。
爭取大陸民心,安撫臺灣民心
談臺灣民心,各方都不能無視一個悖論,即大陸越是惠臺讓利,大陸人越是不爽,以致對臺灣人更厭惡,反而將兩岸民心分隔得更遠。因此,考慮臺灣民心問題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大陸民心,否則政策會落入無效的循環,一方面想爭取臺灣民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安撫大陸民心。
個人認為,思路應該倒過來,爭取大陸民心,安撫臺灣民心,方能消除兩岸人民的認知差距,跳脫兩邊民心悖離的惡意螺旋。
所謂“爭取大陸民心”,即啟動懲戒“臺獨”的具體行動,包含但不限于,驅逐在大陸賺錢的“臺獨”支持者與企業,或全球通緝行徑最惡劣的“臺獨”分子,諸如此類。唯有借此爭取大陸民心,惠臺措施才能受到普遍支持,因為各方會相信,惠臺政策能精準施惠給正確的對象。
所謂“安撫臺灣民心”,具體行動也是一樣的,唯有對“臺獨”分子下痛手,臺灣民眾方能得知什么是“臺獨”,支持“臺獨”的后果是什么,有助于確認自己不是,不會一入境大陸就被盤查,甚至被抓去關。
簡言之,持續性殺雞儆猴,有助于安撫臺灣民心,而不是推遠臺灣民心。
我應該提過多次,諸葛亮治蜀的原則是“開誠心,布公道”,唯有賞罰分明,民心才有依歸。當前的狀況是“戰略模糊”,大陸人不知誰該被賞或罰,臺灣人也不知道,以致不時發生“看見黑影就開槍”的誤傷,連有些傾統人士都被視為“功利統,實則獨”。
不要被“臺獨”與“華獨”忽悠,他們動輒稱大陸的行為只會推遠臺灣民心,沒這回事兒,對臺灣最大的仁慈,就是讓島內盡早適應統一后的狀況。
在一般民眾層次,維持現狀心態不是來自于對利害關系無知,而是來自于對改變現狀后的前景“未知”,不知道統一后會發生什么,怎么可能僅因為慕強就主動回歸?
對臺灣人民曉以利害一萬遍,不如實質懲戒一個“臺獨”。
有感而發歪個樓,在此呼吁臺灣統派,不要幻想統一后就能發達,做大官,正確的心態是統一后就急流勇退吧,不求官,不求財,有點骨氣,別讓人說我們是“功利統”。
我們并不是“帶路黨”的最佳人選,按歷史教訓,帶路黨通常是夜奔敵營的投降者,或投機的騎墻派,而我們不需要投降,也從不騎墻。
爭取民心,是相當耗神的工作,賞罰分明,需要細膩的規劃,執行起來也十分不易,但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當前是“流量時代”,難免有些人會為了拼流量煽動仇恨,或用恫嚇的語氣告誡臺灣人民要珍惜大陸的善意,卻忽視了媽寶只會將父母的善意視為天經地義的常理。
惠臺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要正視部分大陸民心對此政策的觀感,有賞有罰,就不會養出媽寶心態,反倒方便了“臺獨”壟斷臺灣民意,恃寵而驕,然后又引燃大陸人民更大的憤怒。
韓寒曾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館長”則說,大陸最美的風景也是人,他們說的都是事實,現在只是被少數惡意給覆蓋了。這便是為什么爭取民心,賞罰同等重要,兩岸人民的心情也都要同等重視,因為公道自在人心,不公道只會引發民怨。
學習向臺灣人民說話,學習向大陸人民說話,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用聆聽者聽得懂的語言,闡述自己的立場與論點。采取嬉、笑、怒、罵的態度都可以,就是別背對著你想與之溝通的人民群眾大發議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