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改變教育,教育推動發展。在這里,我們對話高校管理者、大學教師,探尋教育背后的思考,與您分享高教管理經驗和實踐案例。這是麥可思研究2025年高校質量監測專欄的第1篇文章,來自山東農業工程學院教學質量保障與評估中心主任付琦的分享。
教學質量構成高??沙掷m發展的根基與核心驅動力。為持續提升育人成效,山東農業工程學院構建并不斷完善其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了鮮明特色。麥可思研究就此話題特邀了該校教學質量保障與評估中心主任付琦,請他分享該校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方面的創新實踐與深度思考。
在與麥可思研究(簡稱“麥”)的交流中,教學質量保障與評估中心主任付琦詳細介紹了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如何通過構建“六位一體”保障體系、實現信息化實時監控、打造“監測-評估-反饋-改進”閉環,并運用“三查三評一監測一跟蹤”模式保障機制有效運行。他還特別闡述了學校是如何整合多元評價數據、對接外部認證要求以及培育內生質量文化,確保評價結果真正驅動教學改進與質量提升。以下為本次訪談的詳細內容。
麥:為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據悉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在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與完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學校現行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特色之處有哪些?
付琦:學校在持續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構建了由組織管理、目標標準、運行管理、資源條件、監控評估和反饋改進六個子系統構成的“六位一體”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了以學校為主導、學院(部)為主體、教研室為基礎的三級教學質量監控組織體系。并以此為引領,圍繞定位與發展目標,學校還優化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體系,建立自我評估制度,完善常態監測運行模式,健全質量信息反饋與調控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在管理手段上,學校實現了教學質量監控的信息化、實時化和可視化。其主要舉措是引入麥可思“教學質量管理平臺”,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對教學數據常態監測,集成評教、評學、問卷、信息反饋和數據監測等功能于一體,實現教學管理專業性、質量數據科學性和信息反饋及時性。建設本科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數據平臺,開展教學數據日常監控和評估,為校、院兩級領導決策提供支持和依據;建設線上巡課平臺,實現了督導聽課巡課數字化,并為教師提供課程錄制和資源服務,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積累。
麥: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建立了“監測—評估—反饋—改進”的教學評價質量保障閉環。請問在保障這個閉環常態化、有效運行方面,有哪些關鍵機制(如信息采集渠道、數據分析流程、反饋報告制度、改進追蹤措施等)?如何確保評估結果真正落地到教學改進?
付琦:學校建立了“三查、三評、一監測、一跟蹤”的教學質量監控運行模式,全面開展質量信息收集工作?!叭椤卑ㄈ问匠R帣z查、督導和信息員開展的全過程檢查及各類教學專項檢查;“三評”包括評教、評學、評管;“一監測”是指利用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數據形成自畫像,并對學校教學數據進行監測;“一跟蹤”是指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此外,學校重視自我評估,開展專業監測與評估、課程評估以及主要教學環節的專項評估。
學校建立了“日常問題實時反饋、督導檢查常態反饋和專項檢查重點反饋、數據分析綜合反饋”分層次多元化的質量反饋機制。根據質量信息類型和反饋主體不同,使用不同的反饋形式和機制:實時反饋通過電話、微信、QQ群等進行;常態反饋以質量簡報、情況通報等進行;重點反饋、綜合反饋一般采用召開反饋整改會議、現場辦公等形式;數據分析綜合反饋會依據教學狀態數據形成《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并指導內涵建設。
學校構建了“監督-反饋-改進-跟蹤整改”的閉環式調控運行機制。注重常態監測和評估檢查結果的運用,通過示范課、觀摩教學等活動,促進教學質量普遍提升。對存在問題相對較多的專業、課程和教師,進行再督導、再檢查、再評估,促進持續改進。將教學質量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聘期考核等的重要依據,專業和課程評估結果與教學單位年終考核、名專業和名課程遴選等掛鉤。
麥: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匯集了多元的教學評價數據(學生評教、督導評價、同行評議、麥可思第三方數據等)。中心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和深度挖掘?能否舉例說明,如何從數據中識別出關鍵的教學質量問題,并轉化為具體的改進建議或決策支持?
付琦:學校采用多主體立體化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辦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由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督導評教、管理人員評教、教師自我評價構成。為防止某一類評價的主觀性,學校會結合以上多個主體的評價結果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綜合判斷。例如,在某學期學生評教中,一新入職老師多門課評教分數低。經查看同行與督導評價、與其所在教學單位溝通發現,其學術水平高,授課邏輯嚴謹且融入學科前沿,但與學生互動不足,未及時關注學生學習。在分析數據時我們發現,這是新入職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的共性問題?;诖?,我中心研究制定了教學督導“助航”計劃,為每位校級督導專家分配3-5名新入職教師,形成指導小組,有組織地開展指導活動,精準助力新入職教師成長。在“助航”計劃的基礎上,學校定期舉辦督導“助航”新入職教師教學展示活動,激勵新入職青年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切實提升授課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麥:專業認證(如工程教育認證)和各類外部評估對教學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校如何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與外部認證/評估標準有效銜接?在利用內部評估結果為專業認證做準備,或者將認證要求融入日常質量監控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
付琦:專業認證和審核評估都是秉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專業認證是為了促進專業持續改進,而審核評估則是為了促進學校整體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二者異途同歸,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具有同頻共振的作用。
學校將OBE理念與專業建設發展結合,將工程認證標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在2020、2024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實施“反向設計、正向實施”思路,通過深入調研產業行業需求確定專業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占比,構建了人才和崗位需求相匹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根據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標準及專業認證、審核評估的要求,結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校辦學定位,組織制定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完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同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價值觀指導師生行為,使全體師生從制度約束轉向行為自覺,培育形成自查自糾、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
麥:提升教學質量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參與,在培育質量文化、提升院系和教師的質量主體意識方面,學校開展了哪些工作?
付琦:質量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質量工程,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相互聯動,真正將質量文化植入學校全方位工作并融入師生內心。我校除了通過制度化的質量保障外,還圍繞教學的兩大主體,即教師和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支持服務教師專業提升,促進學生成長發展,努力營造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
一是持續開展與青年教師的面對面活動。充分發揮督導教授的傳、幫、帶作用,將信息化平臺反饋與線下面對面反饋指導相結合,多渠道幫助青年教師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排解其教學和職業發展中的困惑,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素質。二是著力打造優質課堂觀摩活動。優選省教學類比賽獲獎教師、教學督導推薦典型課程的教師作為觀摩課分享講授教師,為青年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動力和方向。三是創新開展課程培優行動。學校以一流課程建設為標準,聚焦“課程建設改革+學生學習成果”,創新開展課程培優工作,合力打造一批優質課程,切實為好課“鍍金”。四是全面開展學生學習體驗過程性評價。學校依托教學質量管理平臺,組織開展了學生學習體驗過程性評價。各課程授課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授課實際,優選評價指標,積極組織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參與教學評價反饋工作。而學生則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及時反饋學習體驗感受。這有助于授課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對課程的認識、需求,以及學習成效,有效地幫助教師持續改進教學。此外,學校還開展了學生學情調查、師生滿意度調查等活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主動投身到質量保障活動和質量文化建設中。
聲明:麥可思研究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18602824882),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