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八時,漢陽門明口碼頭的發令槍打響,70名中外搶渡健兒將率先躍入滾滾長江,2000余名泳士組成27個群眾方隊隨之緊跟入水,渡江,渡江!
浩蕩的長江啊,跨越6000 米天塹和 數十載滄桑巨變,讓武漢全城狂歡、讓世界為之矚目的渡江節,再次與你喜相逢!
這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共生的競渡盛會,更是一次城市精神圖騰的集體回溯。
從1956年毛澤東主席首次擊浪長江點燃全城熱情,到如今國際泳將、本土健兒共逐波濤,競渡長江,早已刻入大武漢的城市基因,更成為陪伴國人永不言棄、克難奮進的昂揚標尺。
半個多世紀的大江潮涌,多少搏擊風浪、勇立潮頭的故事躍然江上,那歷經風雨不改的英雄本色,如巍峨聳立的長江大橋,歷久彌堅。
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59年前,我在長江里遇見了毛主席”
“1966年7月16日,我見到了毛主席!”7月14日,79歲的老五屆大學生、武漢理工大學退休教授陳定方教授摩挲著珍藏的鋁制紀念章,背后的針刻字跡記錄著這次珍貴的會面。
武漢的渡江活動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1936年后因抗戰爆發而停止。
1956年夏,毛主席首次在武漢擊浪長江,并在此后十年間18次暢游長江。
陳定方清晰地記得,1966年7月16日,武漢市舉行第11屆橫渡長江活動,他所在的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方隊在湍急江流中列隊向前,暗流洶涌處,他們巧借橋墩定位,與漩渦周旋。
游到江中時,一艘舷號為“W506”的快艇駛來。當快艇駛近華中工學院方隊大約30米的距離,“毛主席!”陳定方和隊友們驚呼。
陳定方離快艇最近,清楚地看到毛主席身著浴衣,似是剛游完泳,站在艦首向渡江方隊招手。“那一瞬間,歡呼聲震耳欲聾,我們方隊的同學有的嗆了水,有的忘記劃水,全都朝著快艇方向拼命揮手。” 毛主席的黑發在江風中飄動,笑容里滿是對年輕一代的期許。
回到學校,陳定方急切地用大頭針在紀念章背面刻下這個永恒瞬間。十天后,《人民日報》頭版刊發毛澤東手書《水調歌頭·游泳》(這首詞作于1956年6月,當時題為《水調歌頭·長江》。首次發表于《詩刊》1957年1月號時改題為《水調歌頭·游泳》),社論號召“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這股豪情化作陳定方畢生信條——此后的歲月里,他在科技領域培育英才、勇攀高峰,成為機械工程、計算機應用、智能材料與結構領域的著名專家。
如今,渡江節早已超越體育賽事的范疇,成為武漢“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英雄城市基因。在漢口江灘,總能見到市民自發組織“橫渡隊”;在光谷科技園,年輕創業者們將“中流擊水”的勇氣注入科技創新。
年近八旬,陳定方仍每天堅持游1000米,去年還與當初共渡長江的6位同學拍攝了渡江節紀錄片。“長江的浪濤從未停歇,它帶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不畏風浪的精神。”站在長江大橋上,陳定方感慨。
玩水少年成了救援隊員
水流湍急的石頭灘上,架起座座虹橋
生于長江,長于長江,武漢人對長江總有一份難以割舍的眷戀。
“1976年我才10歲,水性不錯被選進渡江方隊,是那年最小的一個。”年近六旬的李亞平回憶起半世紀前橫渡長江的起點,眼中光芒依舊。
那年盛夏,裝備簡陋,少年們背著板車胎躍入江水。李亞平稚嫩的肩膀擔負起方隊鐵牌,推著沉重的浮桶在湍急江流中奮力游進。肩膀被勒出深紅印痕,他咬緊牙關,終抵彼岸——那一刻的自豪,穿透數十年時光依舊滾燙。
對于童年的李亞平來說,渡江節就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那場面,跟過年一樣熱鬧。每個企業都組織了方隊,浩浩蕩蕩的幾千人下水。岸邊擠滿了人,敲鑼打鼓,喊得震天響,都在給我們加油鼓勁。”
自此,渡江節融入他的生命。近十年來,李亞平連續參加了十屆渡江節。明天,這位“老渡江人”將再次代表青山方隊,躍入2025年渡江節的江水中。
生于長江之畔,家距陽邏海事碼頭僅50米,李亞平是地道的“長江的孩子”。“每天必游一圈,離不了。江水,就是我的心靈歸屬。”作為天然的消暑天堂,長江賦予他健碩體魄與堅韌心性:“搏過風浪就明白——堅持!咬咬牙,總能過去。”
幾十年江中穿梭,他親歷了長江兩岸的巨變:昔日帆影重重的碼頭,如今兩江四岸高樓林立,燈火輝煌;當年水流湍急的石頭灘,已架起座座虹橋。帶著這份驕傲,他帶孩子去江灘漫步,去橫渡長江博物館,細細講述。
李亞平亦是長江救援志愿隊一員,八年的盛夏值守陽邏江畔,風雨無阻。他和隊友已救起十余名落水者。去年集訓時他救起一對滑落江中的母女。“我是長江的孩子,保護這片水域的安全,是應該的。”
英國“老熟人”六次逐浪賽事
跨越重洋,共赴長江之約
當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老熟人”阿什利·霍格又一次站在武漢長江之畔,他的身份已從參賽者轉為經驗傳授者。這已是他第六次參與渡江節。
“這是我一年中的高光時刻,”霍格微笑著說。首次參賽時武漢人的友好情誼,讓他找到了“家的感覺”。這份深刻的歸屬感,年復一年牽引著他跨越重洋歸來,在長江的浪濤中結識新朋、挑戰自我。
對比2017年初次來漢的經歷,霍格說渡江節的英文標識和各種指引的完善程度明顯提高了。他高興地說:“武漢的國際化在這幾年里做得越來越好了,現在在武漢旅游便利多了。”
今年第50屆渡江節不僅吸引了英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的國際泳將,廣東、江蘇、廣西、福建等地的優秀運動員也齊聚江城。
“體育就是這樣,用一種特別的方式連接起世界各地的人。”霍格說,渡江節已遠遠超越了體育競技本身,他見證了這一賽事如何成為武漢與曼徹斯特在商業、科技等多領域合作的重要橋梁。
當渡江節悄然來到第五十屆這個特殊節點,組委會以精心創意放大了節日的效應,通過推出“渡江熱”夏季體育促消費系列活動,打造“水上競技+江邊狂歡”盛典,推動體育與文旅、商業的深度融合。
來自長江的挑戰從未改變,守護安全的努力卻日益精進。據武漢渡江節救援指揮長許毅彬回憶,1993年他初次參與保障時,江面情況復雜:錨地停船密集、漢口沿線碼頭林立,洶涌水流甚至可能將選手推向輪渡碼頭。
如今,賽事組織更趨科學。方隊數量精簡至30支以內,標牌設計更為輕便安全。渡江節當天,90條救援船織就嚴密的守護網,確保競渡健兒安全。
從搶渡天塹的挑戰,到文旅融合的盛會,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武漢渡江節,不僅是武漢人“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豪邁寫照,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讓世界透過長江的波濤,讀懂這座城市搏浪爭先、廣納四方的精神光芒。
第五十屆渡江節精彩看點
1.搶渡賽經典路線——從武昌漢陽門明口碼頭下水至漢陽南岸嘴起水,游程約1800米。三屆搶渡賽冠軍張子揚及王寶駿、李馨璇一眾健兒與意大利、俄羅斯、英國的國際泳將同場競技。
2.群眾方隊很壯觀——由武漢、孝感及廣東、山西、新鄉、鹽城等地2000多名泳士組成的27支群眾方隊,從武昌漢陽門明口碼頭入水,至漢口江灘三陽廣場起水,游程約6000米。
3.軍校方隊打先鋒——由海軍工程大學組成的“萬里長江橫渡方隊”作為渡江節的先鋒,身著特色泳裝、高擎紅旗,在長江中展現軍人本色,既象征勇氣與責任,又映照著武漢城市精神。
4.青春方隊傳薪火——主打年輕化的青春渡方隊,于2019年創立,隊員年齡14至35歲,平均26歲,作為長江文化薪火相傳的青春標桿,他們將以汗水鑄榮耀,用行動釋擔當。
5.七戰天塹太原團——歷史文化名城太原夏季涼爽宜人,這是太原方隊第7次參加渡江節,他們將托舉“清涼太原,乾坤漂游”銘牌,書寫橫渡長江壯舉。
6.游完一起嘬蝦子——“湊熱鬧,嘬蝦子”,游完還要玩哈子。今年創新推出的夏季體育促消費活動,在武昌漢陽門花園、漢陽大禹神話園、漢口三陽廣場三地啟動“渡江嘉年華”市集。吃的、玩的、看的,時尚的、懷舊的、展銷的,應有盡有,莫錯過!
7.快搶體育消費券——今年組委會依托“漢運動”平臺發放“武漢體育消費券”,線上線下聯動,各種體育類消費驚喜折扣,快去搶!
來源:湖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