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名2025年文娛市場發展勢頭最猛的行業,團播無疑是一顆“傲視群雄”的璀璨新星。
抖音熱榜“自從做了團播,忘記自己之前是做什么的了”自6月底發酵至今,相關話題“過去和現在”的累計播放量已超過4.5億。與此同時,各團播公司6月工會賽流水也在互聯網上流傳,根據數據顯示,哪怕中腰部公司也能一個月內“打”出破億的流水數據,團播強大的吸金能力再度彰顯。
據相關數據顯示,當下抖音每日同時直播的團已突破1.5萬個,2025年預計整體市場規模也將突破2000億元。且受眾年齡層不僅涵蓋18-30歲的年輕人,還有31-45歲、具有高消費能力的中青年群體,圈層覆蓋之廣遠超個人直播、語音廳等其他文娛直播形式。
驚人的數據背后,這一新興市場的發展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成為眾多從業者與關注者亟待探尋的核心問題。
從精英到愛豆,多元生態成就團播熱潮
推陳出新是文娛市場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個人直播的形式探索即將觸頂,頭部主播占據大部分流量的情況下,團播誕生的本質是一種對傳統直播形式的顛覆與重構。多樣化的全新生態帶給受眾截然不同的體驗,是團播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風靡的根本。
2022年團播初興之時,多數直播間還局限于狹小的室內空間,此時主播們多以簡單的歌舞表演或閑聊互動為主,形式單一且同質化嚴重,甚至在受眾眼中一度與“低俗”“低質”的標簽掛鉤。
但短短三年間,團播行業便完成了從“小打小鬧”到“規模作戰”的蛻變。2024年起,大量專業的直播基地開始涌現,燈光舞美堪比小型演唱會現場,直播劇本化、流程化直播成為主流。
主播們不僅會根據不同受眾的喜好呈現差異化的人設與著裝,在直播中途穿插趣味游戲和才藝比拼,還會有一邊吃飯一邊跳舞等無厘頭的設定,甚至設置了“淘汰復活”等懸念機制,設定破圈、獵奇吸睛、懸疑感沖擊等元素應有盡有,整套流程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屏幕上。
進入2025年后,團播的場景進一步延伸,戶外直播、沉浸式劇場直播等新形式層出不窮,部分頭部公會甚至包下體育館舉辦線下總決賽,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將直播的儀式感和觀賞性推向新高度。
成都頭部團播公司OST就曾在今年“520”期間舉辦了線下大巴巡游見面會,主播乘車環游成都,并在路易城堡、萬象城、春熙路等著名地標停留,與粉絲見面簽名、拍照打卡。杭州的頭部公司SK則在見面會的基礎上,舉辦了多場線下公演。
持續的形式創新讓觀眾始終保持著對團播的新鮮感,成為流量指數級增長的關鍵一步。而在此之外,主播曾經各種各樣的的專業、職業構成也帶給了觀眾強烈的情緒沖擊。
“自從做了團播,忘記自己之前是做什么的了”這一話題之所以能夠在互聯網上掀起熱潮,關鍵在于其打破了“主播=專職從業者”的固有認知,構建起多元職業身份交織的生態圖景。
在發布這一話題的視頻中,既有前電視臺主持人、話劇演員等專業文藝工作者,也有退役運動員、高校教師等跨界人士,甚至還有曾在金融、建筑行業的精英。這些人帶著各自領域的專業素養和獨特氣質進入團播領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感。
不過相比傳統從業者的沖擊,曾參加過選秀節目的藝人加入則帶來了“降維打擊”,讓飯圈文化與團播生態進一步融合。他們自帶粉絲基礎,又熟悉舞臺表演,能快速適應團播的競技氛圍,推動這一行業突破圈層、獲得更廣泛的關注。
曾參加過《偶像練習生》等選秀節目的“大廠男孩”徐圣恩就在近期選擇轉行團播,憑借曾經的愛豆身份,為團播公司逐燦傳媒打造的全新男團帶來不少破圈流量。
不同職業背景的主播吸引了各自領域的關注者,這些關注者又在直播間中相互交融、形成龐大且活躍的粉絲社群。精英、愛豆紛紛轉行,是加速團播破圈效應的又一利器。
打投競技,帶來全新藍海
偶像選秀節目中,粉絲通過購買投票券、做任務等方式支持心儀選手,曾掀起全民參與打投的熱潮。團播的形式脫胎于單人直播,也同樣融合了選秀、打投等傳統文娛模式的核心邏輯。
單人直播中主播與觀眾的單向互動,在團播中演變成多維度的群體對抗——不同的主播在舞臺上展現才藝,粉絲則通過刷禮物為支持的主播“助力”,禮物數值轉化為競技分數,與選秀節目中“粉絲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的機制高度契合,形成獨特的娛樂消費閉環。
以SK的6月工會賽為例,SK先是在6月28日的直播中,通過一小時內的打投數據確定排名前40的主播人選,到了6月29日,前40名再開啟輪番角逐,直到表演活動結束、以打投數據確定冠軍。
在這兩場直播中,“火箭”“嘉年華”等高額禮物刷屏不斷,據粉絲統計,僅頭部主播卡卡和豬豬二人,打投流水就已經超過2700萬元。
選秀直播本身便帶有強烈的競技感、能夠激發觀眾的消費欲望,團播直播的即時性特征還能放大這種競技氛圍。
在SK工會賽中,直播界面實時滾動顯示各位主播的打投數據,粉絲能清晰看到自己支持的主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參與感和緊迫感被無限放大,促使粉絲不斷為支持的主播予以助力。成熟的運營策略,讓團播的競技消費從自發行為升級為系統化的商業運作。
受眾的消費熱情被激發、市場潛力隨之擴大,而團播格局當下的特征,也令其市場藍海的特性逐步顯現。業內人士透露,當前頭部公會雖占據流量優勢,但整體市場份額僅為20%-30%,剩余70-80%的廣闊空間,由大量中腰部公司把持。
頭部效應尚未完全顯現,為把握掘金機會,中腰部公司選擇憑借創新玩法、挖掘小眾特色主播等方式,在這片藍海中開辟屬于自己的天地。
他們有的深耕垂直領域,例如專注“國風團播”,結合傳統戲曲、民樂元素打造特色內容;還有的探索“直播+電商”模式,一邊吃產品一邊跳舞,在競技環節中植入產品帶貨,實現流量與銷量的雙重轉化。
這些嘗試豐富了團播生態,在提高觀眾情緒調動度的同時,更證明了在這個快速擴容、格局未定的市場中,靈活的應變能力和創新精神是競爭中突圍的重點。
光鮮之下,流量續航成考驗
俊男靚女、璀璨星光、高收入低門檻、欣欣向榮的行業發展前景……團播的光鮮表象吸引著大量求職者扎堆涌入。根據相關媒體報道,2025年團播整體市場將有望解決近100萬人就業。在這股熱潮下,團播的潛在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由于誕生僅三年,該賽道雖已走向精品化,但產業卻并未形成統一規范的生產標準,且“曖昧經濟”的本質也讓行業內的亂象頻出,約定俗成的團播規則比比皆是。
一方面,團播主播多為晚間黃金時段直播,下播時間則在凌晨,作息與常人相反。另一方面,在求職者與團播公司簽訂的合同中,大多只規定了表面6小時的直播時長,可妝造、排練與復盤等幕后工作同樣需耗費大量時間,導致從業者的工作強度直線上升。
“陰間作息”、高強度挑戰,頸椎病、腰肌勞損等成為職業通病,也決定了團播這一職業吃得永遠是“青春飯”。
此外,在社交平臺搜索團播工作流程,“交作業”成為討論的焦點。團播主播除了在舞臺上賣力舞動外,下播后還需花費大量時間與榜單大粉溝通,維系關系以確保粉絲能夠持續支持,整個過程再次消耗大量精力與情感。
明明已努力到身心俱疲,團播主播的收入依舊如走鋼絲般難以得到保障。
在團播行業內,直播的禮物收入先由平臺抽走50%,公司與主播再進行分成。公司與主播簽訂的合同多采用階梯式分成政策,對主播而言需不斷努力提升打賞金額才能獲得更高分成,最終落到口袋的數額可謂“折上折”。根據相關媒體報道,95%的主播月收入不足5000元。
為了在眾多團播中脫穎而出,主播們不僅要比拼才藝,還要在互動技巧、直播內容創新等多方面發力,但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卻仍因行業亂象很難得到應有的權益保障。迎合下沉市場的團播看似熱鬧非凡,背后掩藏的卻是主播們艱苦的工作環境與高強度的內卷。
事實上,團播的興起既迎合了受眾的娛樂需求,也順應了就業市場的需求。然而,一時的火熱并不意味著亂象之下的流量可以長期持續。
若想讓團播從業者擺脫“耗材”身份、讓全新的娛樂模式走得更長遠,深度規范產業標準、用精品內容夯實生態根基,才應該是團播從業者帶領行業走向長期主義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