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聊起女兒,總帶著點悵然:“小時候多親姥姥家啊,周五放學書包一甩就喊‘去姥姥家’,要帶的繪本、發卡都是自己顛顛收拾好的。”
可自從上了三年級,去姥姥家的次數一年比一年稀。有時一提這事兒,孩子小臉立馬耷拉下來,像掛了層霜。
她忍不住問:“姥姥對你多疼啊,怎么不愛去了?” 女兒的回答,讓她愣了半天。
其實好多家庭都這樣 —— 孩子越大,越不樂意往姥姥家跑。那些曾經讓他們雀躍的小院、零食、嘮叨,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悄悄變成了他們想躲開的東西。成長像道無形的墻,把曾經的親近慢慢隔開了。
為什么呢?
4個原因很現實,別勉強。
一:興趣轉移,朋友比親戚更有吸引力
還記得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低年級時,最喜歡去哪玩嗎?
姥姥家幾乎是他們的小樂園——糖果、故事、小動物,還有很多在爸爸媽媽那得不到的“特權”。
每次回去,都像過節。
可等孩子慢慢大了,尤其是三四年級以后,你會突然發現,姥姥家的糖果、電視、貓貓狗狗,已經吸引不了他們了。
他們更喜歡和同學約著打球、逛街、打游戲,哪怕就是和朋友“閑晃一下午”,都覺得比去姥姥家有意思。
朋友女兒就是這樣。
小時候,她每到周末就喜歡往外婆家跑。
現在一放假,她的行程就安排好了:“陪朋友剪頭發、陪朋友買衣服、和朋友玩密室逃脫、和朋友去書店挑書......”
這其實,是成長必經的階段。
小時候,孩子的社交圈子很小,主要以家庭為主。
姥姥家是親情的延伸,安全又熟悉。
長大些,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歸屬”的需求,朋友圈變得無比重要。
同齡人的理解、玩耍、共同語言,是姥姥給不了的。
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后,親情的位置,就被友情“擠到了邊上”。
這不是親情淡了,而是孩子長大了。
別說孩子,就我們自己小時候,不也有過“家里大人一起聊天,我卻只想和同學竊竊私語”的時刻嗎?
二:與姥姥的溝通方式有代溝
每次去姥姥家,都會上演一出“靈魂拷問”:
“最近怎么瘦了?”
“功課緊不緊張?”
“考得怎么樣?”
“你上回說的小朋友,現在還玩得來嗎?”
來來回回,姥姥能問的,差不多就這些。
雖然這些,都是姥姥的關心,可落到孩子耳朵里,往往就成了“嘮叨”和“無聊”。
朋友女兒說,最怕姥姥開口:“來,讓外婆看看你,最近功課咋樣?”
女兒一聽,馬上轉身就走,躲到別的屋子里。
姥姥那一代人,畢竟不懂現在孩子的世界,她最關心的,無非就是吃喝拉撒,身體咋樣,成績好不好。
但現在的孩子,有主見、有個性,也更懂“隱私感”,被問多了,自然就想離遠點。
三:姥姥家的活動單一,缺少新鮮感
有個朋友開玩笑:“去姥姥家,就是水果拼盤、家庭八卦和電視劇三件套。”
我一聽,差點沒笑出聲。
細想還真是。
小時候,姥姥家“啥都有”:吃不完的小零食、能叫喚的小玩具、姥姥親手蒸的包子、院子里的小狗。
等孩子長大了,喜歡的東西變了。
電子游戲、手機、探險、打球,甚至只是約同學去玩、拍短視頻,都比在姥姥家有趣多了。
姥姥家每次的“固定節目”——一桌飯菜、幾句家常、或者和表兄妹玩一會——對孩子來說,早已“沒有新鮮感”。
有一次,朋友女兒在外婆家坐了半小時,就抓起手機刷短視頻。
外婆有點不高興:“你陪姥姥說說話嘛!”
可她實在沒啥想聊的,說兩句就覺得沒意思。
和表兄弟玩,玩不到一塊就吵架,一吵,表兄弟就喊:“這是我家,又不是你家,你回去。”
聽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去了。
四:成長的獨立需求
如果說,前3點都是“表面原因”,最后這個,就是孩子成長最深層的動力——獨立的需求。
越大的孩子,越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哪怕只是關上房門,做自己的事,也覺得是一種享受。
去姥姥家,雖然也很熟悉,但畢竟不是自己家里。
沒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沒有自己獨立的東西,沒有獨立的空間,更像是“走親戚”。
去了以后,孩子就會覺得“不自在”,他寧愿在家、在自己的房間里待一天。
這種獨立的需求,會讓孩子學會“適度疏離”。
以前的親密,慢慢就變成“距離感”。
你會發現,孩子不是討厭姥姥,只是更想“一個人待著”,或者跟玩得來的朋友待著。
這些疏離,是成長的必修課。
孩子的社交圈擴大了、獨立需求強烈了,他們的注意力、興趣和能量,會優先分配給“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
這不代表姥姥不重要,只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表達親情的方式變了。
他們總會有一天,突然想起姥姥家,想起小時候那碗熱湯、那句嘮叨、那種無條件的包容。
他們會知道,其實在他們心里,姥姥一直都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