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霞光潑灑在資陽主城區沱江左岸蜿蜒14公里的濱江路上。江面波光粼粼,白鷺翩躚掠過,岸邊綠樹成蔭,市民漫步其間,盡享親水之樂……一幅“彩霞滿天映照沱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這是資陽市雁江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長江重要支流沱江上踐行“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幸福河湖建設要求的優異答卷。
資陽城市風貌。
近年來,雁江區緊緊圍繞幸福河湖建設目標,實施“彩、霞、滿、天”四大工程,全力推動流域共治、水岸同治,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為區域發展增添了一抹碧綠,沱江(資陽市雁江區段)不僅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幸福河湖名錄,其建設經驗更被水利部評為2024年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
碧水映彩:濁水清波展新顏
七月中旬的沱江(資陽市雁江區段),依舊水清岸綠。趁著好天氣,每天清晨和黃昏,兩岸的沿江步道上,市民們都會在此散步聊天、休閑鍛煉。“以前又是網箱養魚,又是污水直排,河邊上的環境差得很!”在沱江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劉大爺,對這場“水質翻身仗”記憶猶新。
曾幾何時,網箱養魚、污水直排、非法采砂讓沱江傷痕累累,水質一度惡化至Ⅴ類。為徹底改善沱江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的態勢,雁江區將沱江作為幸福河湖來打造,以“碧彩工程”為抓手,持續厚植沱江生態底色。
2017年以來,通過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累計取締沱江沿線112戶河道網箱養殖戶1529口網箱、4394平方米守魚棚,整改工業性排污企業50家、關停13家,關停畜禽養殖戶212戶。同時,投資4000余萬元完成沱江161個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工作,投入875萬元清理漂浮物和垃圾2.7萬噸,集中力量取締沱江非法砂石加工點46個,完成12公里采砂河段生態修復。
沱江河。
這樣的變化,也源于雁江區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堅定決心。雁江區大膽創新“河長+”模式,實施“河長+警長”“河長+紀委”“河長+技術河長”等工作機制,統籌流域資源和工作力量,確保每一段河道都有人管、管得好。2017年以來,各級河長累計巡河24800余次,用腳步丈量著沱江的每一寸岸線。
一系列舉措下,沱江的水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5年時間,沱江水質實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從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入長江口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實現了從“濁水”到“清水”的華麗轉身。
看到沱江水環境的改善,劉大爺高興道,“現在好了,水清了,樹多了,我們一大家子都愿意來這邊散步、鍛煉。”
長堤拾霞:文脈悠長潤心田
當清清沱江重新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時,人們發現變化的不僅是水色,更是這條母親河的文化底色。治理后的沱江,不僅流淌著清澈的水流,更蕩漾著文化的清波。
在幸福河湖建設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靈魂。雁江實施“碧霞工程”,將河湖生態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讓沱江不僅有“顏值”更有“內涵”。依托“碧霞工程”的推進,這些文化內涵正被具象化為一批特色項目。
雁江以蜀人原鄉濱江河湖公園為核心,挖掘弘揚古蜀文化、“三賢四杰”、字庫文化、沱江水文化和長壽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蜀人原鄉廣場、字庫山公園、水上主題樂園等重要節點以及晏家壩鄉村公園、天府花溪、佛山橘海三大農文旅融合示范園區,修建鯉魚水庫水文化展示館,通過串珠成線的方式,把沱江流域悠久的歷史文化連接起來,形成特色文化長廊。
沱江風光。
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讓沱江不再僅僅是一條河流,更成為了一個承載著雁江記憶與情感的精神家園。在這里,文化不僅流淌于景觀之中,更躍動于豐富多彩的節會活動之上,讓每一位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韻味。“這邊經常辦一些節會活動,前段時間還辦了小龍蝦節,不僅熱鬧,還能讓我們了解到很多文化故事,非常有意思!”市民黃女士興奮地分享道。
雁江依托蜀人原鄉濱江河湖公園,成屆制舉辦新春大廟會、小龍蝦美食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節慶活動,將幸福河湖變成傳承弘揚民俗風情的載體、沿岸百姓精神文化的紐帶,沱江沿岸產業集群每年創造GDP超30億元,幸福河湖建設成為推動雁江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生機滿溢:宜居宜業釀甘甜
這份亮眼的經濟答卷,最終化作了沿岸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傍晚時分,14公里的濱江路上,市民們或散步、或慢跑;十余個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上,運動愛好者們盡情揮灑汗水;茶樓餐吧里,人們悠閑地品著茶,享受著愜意時光……這幅生動的民生圖景,正是“碧滿”工程寫下最溫暖的注腳。
雁江區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以保護促發展”的原則,以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工程、弘揚水文化為宗旨,實施“碧滿工程”,因地制宜規劃“一心一帶五組團”,即: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十里沱江濱水景觀帶,字庫山公園、寶臺公園、古渡文化公園、濱江公園、白沙村水旅“五組團”,讓沱江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讓沿岸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在推動宜居的同時,雁江區更注重以水促業。依托沱江優質的生態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打造了雁江區柑橘現代農業園區、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等16個農業示范園,建成2個工業園區、3個農旅融合示范點,每年可創造GDP數十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增加3745元。
叮叮集市。
“現在這邊環境好了,業態也越來越豐富了。”在沱江沿岸叮叮集市經營一家咖啡屋的張女士說,“市民游客比以前多很多,大家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特別滿足。”
張女士的經歷,正是沱江幸福河湖建設惠及民生的一個縮影。隨著“碧滿工程”的深入推進,沱江沿岸不僅成為了宜居宜業的好地方,更帶動了周邊商氣人氣不斷提升,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充實。
江天圓夢:萬家燈火照安瀾
這份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正悄然點燃每個人守護家園的熱情。
幸福河湖的建設,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雁江區實施“碧天工程”,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加快推進幸福河湖的建設,讓沱江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沱江岸邊,經常能看到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他們就是雁江區組建的巡河志愿隊和120余支“河小青”志愿隊,他們或是在清理岸邊的垃圾,或是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向市民宣傳河湖保護知識,激發人民群眾愛水、護水自覺。
“保護沱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能成為一名志愿者,為家鄉的河流貢獻一份力量,我覺得很有意義。”帶著這份心意,志愿者們堅持定期開展巡河活動,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向身邊的人宣傳保護河湖的重要性,希望能帶動更多人參與進來。
要讓這份守護的熱情與責任感感染更廣泛的群體,還需創新的載體與平臺。雁江通過舉辦“發現沱江之美抖音短視頻大賽”,鼓勵市民用鏡頭記錄沱江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
資陽中心城區沱江之畔。
在科技賦能方面,雁江區積極推進智慧河湖管理平臺建設,初步構建起“1+1+4”體系,即實時監控一張網,水情監測一張圖,及水質監測、水情監測、禁漁監測、砂石監測“四大系統”,將河湖長制從“線下河長”向“智慧河長”逐步推進,提高了河湖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雁江區還圍繞沱江,布局發展水上運動、運動賽事等新興業態,讓市民與大自然面對面對話,站在家門口就能遙望美好的遠方,共同描繪沱江幸福河湖的美好藍圖。
如今的沱江(資陽市雁江區段),水清岸綠、魚游鳥翔,文化底蘊深厚,百姓安居樂業,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從“碧彩工程”筑牢生態根基,到“碧霞工程”賦予文化靈魂,從“碧滿工程”促進發展惠民,再到“碧天工程”凝聚共治合力,雁江以“四大工程”為筆,在沱江左岸繪就了一幅安瀾、生態、宜居、發展的錦繡畫卷。
未來,雁江區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做好幸福河湖建設“后半篇”文章,讓沱江的水更清、景更美、人民更幸福,讓“彩霞滿天映照的沱江”這張名片更加亮麗,力爭今年將九曲河創建成省級幸福河湖、陽化河創建成市級幸福河湖。
全媒體記者 陶思懿 王仲杰
來源:資陽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