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行程表最近排得滿滿當當,前不久,他從馬來西亞飛抵朝鮮,開啟了正式訪問;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長時間密談后,又馬不停蹄趕往北京,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手再次握在一起。
先看拉夫羅夫的朝鮮之行,這次訪問的“開場白”頗具象征意義——會見朝鮮領導人時,拉夫羅夫特意提到,朝鮮領導人將他稱作“度假村接待的第一位外國客人”。這個細節不是偶然:元山是朝鮮東部日本海沿岸的新興旅游區,6月底剛舉辦過揭幕儀式,朝鮮領導人親自到場。選擇在這里會見俄外長,既展現了朝鮮對俄方的重視,也暗示雙方合作正從傳統領域向更廣泛的經濟、人文方向延伸。
拉夫羅夫(資料圖)
雙方還明確了下一步合作的具體方向。朝中社報道,朝鮮領導人與拉夫羅夫討論了2024年6月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落實情況,在經貿、文化、人道主義等領域“全面擴大和發展雙邊關系”。
再看拉夫羅夫在北京的行程。他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見,延續了中俄高層“常來常往”的節奏。王毅在會見中提到,中俄元首始終保持戰略溝通,王毅強調,中方愿與俄方“全力落實元首共識”,提升戰略協作水平,維護雙方安全與發展利益。
拉夫羅夫的回應同樣務實。拉夫羅夫表示,俄方愿同中方一道,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深化各領域合作,推動俄中關系不斷取得新成果。俄方將繼續全力支持中方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加強在上合組織等框架下溝通協作,推動天津峰會取得圓滿成功。
兩場會見,看似各有側重,實則圍繞同一個核心:中俄如何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抱團取暖”,同時拓展合作空間。
拉夫羅夫(資料圖)
當前國際局勢有多復雜?俄烏沖突持續兩年多,中東局勢因巴以問題再度升溫,亞太地區某些國家試圖搞“小圈子”,試圖用“集團對抗”攪亂地區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俄的合作不僅是雙邊需要,更是維護全球穩定的重要力量。
以伊核問題為例,中俄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的重要參與方,一直主張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拉夫羅夫此前就提到,俄方理解中方“武力換不來和平,施壓不解決問題”的立場,雙方將繼續加強協作,推動伊核問題政治解決。這種共識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基于對國際局勢的清醒判斷——單邊制裁和武力干預只會讓問題更復雜,對話才是唯一出路。
再看亞太地區。中俄都是東盟的重要對話伙伴,雙方在東亞合作平臺上的協作越來越緊密。王毅在與拉夫羅夫的會見中提到,要支持以東盟為中心、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架構,推動東亞峰會和東盟地區論壇發揮更大作用。俄方對此完全贊同,明確表示“警惕某些大國在本地區制造分裂、鼓動對抗”。這種立場的一致性,讓中俄在亞太事務中有了更多共同語言,也為區域合作注入了穩定性。
拉夫羅夫(資料圖)
回到拉夫羅夫的行程,從平壤到北京的跨越,本質上是中俄朝三方在關鍵議題上的“接力”。朝鮮需要俄羅斯在軍事、經濟上的支持,俄羅斯需要朝鮮在東北亞局勢中的戰略配合,而中國作為地區大國,與俄方深化合作,既符合自身發展需求,也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
有人可能會問:中俄合作會不會“過界”?答案很明確——不會。王毅在會見中多次強調,“中俄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這種定位決定了雙方合作始終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以“維護穩定”為目標。無論是籌備上合組織天津峰會,還是推動朝俄貿易合作,都是為了讓地區更安全、發展更均衡。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俄朝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在為全球穩定添磚加瓦。拉夫羅夫的這趟行程,或許只是眾多外交活動中的一次,但它傳遞的信號很明確:真正的戰略協作,從來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落實到每一次會見、每一項合作、每一個共同目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