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一句“若俄羅斯50天內不停火,美國將對俄加征100%關稅”,原本劍指莫斯科,卻意外讓印度成了“最受傷的那個”。更狠的是,美國還追加了一條“次級關稅”——任何與俄羅斯做生意的國家,都可能被美國“連帶制裁”。這一招,直接把印度逼到了墻角。
為什么是印度?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印度35%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一旦美國動真格,印度經濟將遭受重創。更尷尬的是,印度一邊想維持與俄羅斯的傳統能源合作,一邊又不敢徹底得罪美國——畢竟,印度70%的軍事裝備依賴俄羅斯,而高端技術和市場又高度依賴歐美。
特朗普的制裁大棒,不僅撕開了印度的戰略困境,也讓國際社會重新審視:被美國逼到墻角的中俄印,是否可能走向聯合?
莫迪(資料圖)
【美國的“制裁組合拳”與印度的艱難抉擇】
特朗普的制裁方案分兩步走:直接對俄羅斯加征100%關稅,同時實施“次級關稅”政策,逼迫全球站隊。這一策略看似針對俄羅斯,實則讓印度陷入兩難。
印度為何成為“最脆弱目標”?數據顯示,印度35%的石油進口依賴俄羅斯,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來源。更棘手的是,印度70%的軍事裝備來自俄羅斯,突然“脫鉤”將導致國防能力斷層。此外,印度制造業薄弱,對美出口僅占18%,但進口高度依賴美國技術。美國的制裁直接戳中了印度的軟肋,迫使莫迪政府在“保能源”與“穩美關系”之間艱難平衡。
面對壓力,印度外交部的表態耐人尋味。起初,發言人強硬指責美國“搞雙重標準”,但很快轉向務實。石油部長隨后暗示可能尋求其他石油進口渠道,暴露了印度的真實困境——既無法立即切斷俄油供應,又不得不應對美國的制裁威脅。這種“清醒”背后,是印度“利益優先”的現實主義外交邏輯。
莫迪(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前曾多次在美俄之間尋求平衡。比如在俄烏沖突初期,印度就曾拒絕跟隨西方對俄制裁,反而加大了對俄石油進口。這種策略雖然短期內保障了能源供應,但也讓印度付出了外交代價——美國多次暗示可能對印實施制裁。如今,特朗普的“次級關稅”威脅終于讓印度嘗到了苦果。
【中俄印聯合:共同的敵人,不同的路】
美國的制裁壓力讓中俄印首次站在了同一陣營,但三國的戰略目標差異顯著。
中俄合作基礎牢固。兩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多次聯手反制霸權。2024年雙邊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能源、機電產品貿易密切。在國際事務上,中俄協調立場,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相比之下,印度與俄中的分歧明顯。印度70%的軍事裝備依賴俄羅斯,卻不愿徹底得罪美國;經濟上,印度更希望借助美國提升國際地位,而非徹底倒向中俄。
盡管存在分歧,三國仍有合作空間。中國的制造業、印度的市場潛力、俄羅斯的資源儲備可形成互補。美國“次級關稅”的威脅可能推動三國在能源、貿易等領域展開局部合作。2018年美對俄制裁時,印度曾與中國推動“盧布-盧比”結算機制,為未來合作提供了范例。
俄羅斯石油(資料圖)
然而,三國要實現真正的聯合仍面臨諸多挑戰。印度的外交政策歷來強調“戰略自主”,但這種自主性往往建立在實用主義基礎上。在當前形勢下,印度可能更傾向于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同時維持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而非徹底倒向任何一方。這種“騎墻”策略雖然能暫時規避風險,但長期來看可能讓印度陷入更被動的局面。
【結語:大聯合“有可能”,但“路還長”】
特朗普的制裁意外暴露了印度的戰略困境,也讓中俄印的“聯合”話題再次升溫。但現實是:印度更可能選擇“左右逢源”,而非徹底倒向中俄;中俄合作緊密,但印度與兩國的戰略目標差異明顯;美國壓力可能推動三國在局部領域合作,但“大聯合”仍需時間。
正如一位印度學者所言:“中俄印聯合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何時’和‘如何’的問題。”這場制裁風暴或許只是開始,真正的博弈還在后面。未來三國關系將如何發展,不僅取決于外部壓力,更取決于各國領導人的戰略智慧和外交手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任何可能的聯盟都需要經歷嚴峻的考驗才能最終成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