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的一場公開活動中拋出重磅表態:將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同時警告若俄羅斯與烏克蘭50天內未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實施“高達100%的關稅”。更值得關注的是,他首次透露,是第一夫人梅拉尼婭提醒他“普京不斷違背承諾”——這一細節,揭開了特朗普對俄態度從“試圖斡旋”到“強硬施壓”的轉變線索。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對俄態度的變化并非突然。回顧過去幾個月,他的表態像一根逐漸繃緊的弦。今年5月,他還公開說過“或許能勸說普京迅速結束沖突”;到了6月,面對俄烏局勢持續膠著,他開始抱怨“現實比預想更艱難”;而到了7月,直接升級為“對普京做法不滿”。這種轉變背后,既有美國國內政治的考量,也有對俄烏戰場態勢的重新評估,更夾雜著梅拉尼婭的個人影響。
先看美國對烏軍援的“變與不變”。特朗普多次強調“會繼續為勇敢的烏克蘭人提供防御性武器”,但操作方式與前任政府明顯不同。過去美國政府直接撥款采購武器援烏,現在特朗普提出“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由北約成員支付費用”。這一調整看似是“省錢”,實則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理念的延伸——既不想讓美國財政為沖突買單,又要維持對烏影響力。畢竟,美國軍工復合體需要持續的訂單,北約盟友也需要通過援烏鞏固與美國的安全綁定。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再看對俄施壓的工具。100%關稅的威脅,本質上是經濟版的“最后通牒”。特朗普團隊算過一筆賬:俄羅斯每年對美出口能源、金屬等產品總額約300億美元,若加征100%關稅,相當于每年多收300億美元。這筆錢既能填補部分對烏軍援的缺口,又能通過經濟壓力迫使俄羅斯在談判桌上讓步。但俄方的反應同樣關鍵——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早就警告過,美國軍援只會延長沖突,經濟制裁也“不會改變俄羅斯的立場”。
真正讓外界意外的,是梅拉尼婭的“暗示”被特朗普公開提及。在活動中,他說:“梅拉尼婭提醒我,普京在過去的承諾上總是‘說一套做一套’。”雖然沒有具體說明是哪些承諾,但結合俄烏沖突以來的關鍵節點,不難推測可能涉及2025年初俄方暫停部分撤軍計劃、未按約定開放人道主義通道等事件。第一夫人的介入,看似是私人建議,實則反映了特朗普決策的兩個特點:一是重視身邊人的直觀感受,二是需要“外部視角”強化自己對俄判斷。畢竟,作為商人出身的總統,特朗普更習慣用“利益交換”看待國際關系,而梅拉尼婭的提醒,恰好戳中了他對“普京不可信”的疑慮。
這種“軍援+關稅”的雙軌策略,暴露了特朗普的核心訴求:既要結束沖突減輕美國負擔,又不想讓烏克蘭“輕易妥協”。他在公開場合多次說:“美國不想當‘世界警察’,但烏克蘭的戰斗關乎我們的價值觀。”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美國可以提供武器,但必須由烏克蘭自己承擔戰斗的主要代價;俄羅斯必須讓步,否則將面臨經濟重創。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不過,現實遠比特朗普的“算盤”復雜。對烏克蘭來說,美國的軍援是“救命稻草”,但100%關稅的威脅也可能激化俄方對抗情緒。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期多次強調“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而俄方則通過持續打擊烏軍用機場、擴大無人機覆蓋范圍等方式,展示戰場韌性。雙方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妥協意愿,這讓特朗普的“50天期限”更像一場政治豪賭——賭的是俄烏雙方在經濟壓力和戰場消耗下率先松動。
回到梅拉尼婭的“暗示”,這或許只是特朗普對俄態度轉變的一個注腳。真正的轉折點,是俄烏沖突進入長期消耗階段后,美國意識到單純軍事支持無法快速結束沖突,必須用經濟手段配合施壓。正如特朗普在活動中所說:“我們不能無限期地給烏克蘭送武器,必須讓他們(俄羅斯)知道繼續沖突的代價?!?/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