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對待臺灣問題上,普京又有了新想法。
事實上,從此前的言談舉止來看,普京的想法很堅定。
即使是在去年剛獲得大選,他就在演講中提到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沒想到,這一次臺媒的反應會這么激烈。
普京重申臺海
臺海問題本身早已高度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引發強烈關注。
但這次的反應仍顯得格外急切。
然而,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臺灣問題的態度并不突然。
早在2021年,他就曾明確表示,中國經濟足以推動統一進程,不必動用武力。
這種說法在當時還算溫和。
但到了2025年,他的措辭變得更加堅定且直接,“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并補上一句,想借臺灣搞挑釁或制裁中國的做法,注定失敗。
普京的講話原本是在介紹中俄關系與俄羅斯對未來的展望。
中國是俄羅斯目前最重要的經濟伙伴之一。
尤其在西方制裁日趨嚴厲、能源出口被擠壓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是俄羅斯的“生命線”。
普京表達的是戰略上的互信與政治上的一致。
但當臺灣問題被擺到臺前時,他的態度明顯不是“順便提一句”,而是一種清晰的戰略表態。
這段話一經發布,立刻登上了臺灣各大新聞頭條。
《自由時報》在頭版社論中渲染稱,俄羅斯將成為“臺海新變量”。
甚至有可能直接在軍事層面介入臺海沖突。
《聯合報》雖較為理性,但也表達了對中俄政治聯動可能導致局勢失控的擔憂。
島內輿論迅速升溫,仿佛臺海即將迎來“新的不確定戰線”。
但必須指出,俄羅斯遠在北亞與歐洲交界,其在臺海有意愿但無能力掀起什么直接軍事風浪。
臺媒這種強烈反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情緒宣泄,而不是基于現實軍事判斷。
普京表態后不久,臺灣當局很快“跟進行動”。
臺當局反應激烈
所謂的“防務部門”宣布將更新空襲預警機制,重點參考烏克蘭和以色列的經驗。
模擬大陸封鎖加俄羅斯牽制的雙重威脅。
賴清德也跑去視察軍事演練,口號喊得響亮,“以戰止戰”。
聽起來既有防守的意味,也有某種挑釁的意圖。
不過,這些做法的實質意義并不大。
如今,俄羅斯目前正深陷烏克蘭戰事,后勤壓力極大,自身經濟狀況也需要中國扶持。
不具備開辟第二戰場的能力。
同時,所謂“中俄聯合威脅”更多是輿論上的噱頭。
就連臺灣本地的專家也承認,俄羅斯最多提供象征性支持,不太可能真的動兵。
臺當局此番高調演練、更新手冊、拉高調門,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
這種姿態的背后是心虛,是擔心大陸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
和越來越多國家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清晰表態。
普京站出來說了這番話,相當于又多了一個公開撐大陸立場的強國。
對“臺獨”來說,自然是壓力倍增。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在臺海的軍事部署也有新的動作。
2025年4月,解放軍東部戰區舉行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的軍事演練。
這場演練不同于以往常見的“演習”稱謂,被官方定性為“演練”。
在軍事術語中,這通常意味著更貼近實戰、帶有某種“預演”性質。
而這次最受外界關注的,是對臺島能源命脈的模擬打擊。
演練中“瞄準”了高雄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這個站點是臺灣最大的LNG進口樞紐之一。
一旦被癱瘓,臺灣島內天然氣發電系統將面臨極大挑戰。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天原本預計抵港的LNG運輸船“臺達2號”以及另一艘外籍能源船。
雙雙停在臺海以南的海域不敢靠岸。
這不是理論演練造成的恐慌,而是真實的海上響應。
足以說明大陸軍演已經具備實質性的影響力。
另外,演練中的“精打擊要”能力。
展示了解放軍已經能夠對港口、能源節點、通信站點等關鍵目標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
臺灣一直對外依賴度極高,尤其是能源領域。
根據公開數據,島內天然氣儲備只有半個月,煤炭略超過一個月。
石油儲備雖號稱可維持四到五個月。
但也只是理論極限,且分布點暴露、易被打擊。
這就意味著,一旦遭遇高強度海上封鎖,臺島的社會運行極易陷入癱瘓。
這一點在2024年“聯合利劍-2024B”演練中就已有顯現。
當時數日內沒有LNG船靠港,島內天然氣庫存迅速下滑,引發普遍焦慮。
此次“海峽雷霆-2025A”再次測試了這一系統的脆弱性。
用一句話來說,這不僅僅是打能源節點,更是打心理防線。
讓對方知道,一旦局勢升級,不需要直接登陸,不需要空襲城市。
僅靠遠程封控與系統級打擊,就足以令全島陷入極度不穩定狀態。
這也意味著,傳統“登島”方案不再是唯一路徑,現代戰爭強調體系打擊與戰略震懾。
這類非接觸、非正面、非對稱式手段,實際上更具有“成本效率比”。
在戰略態勢塑造上也更易形成長期壓制。
過去幾年的演練演習,從“聯合利劍”到現在的“海峽雷霆”,大陸方面的戰略思路也在發生變化。
2022年佩洛西“竄訪”臺灣后,大陸展開大規模封鎖演習。
當時強調“登島為主”,輔以打擊與封控,思路上更偏向速戰速決。
到了2024年,兩次“聯合利劍”系列演練中,作戰邏輯明顯傾向“打封結合”。
尤其是在10月那次演練中,解放軍在臺島周邊設定了六大打擊區。
直接對應島內六個城市,表現出更強的區域壓制意圖。
進入2025年,“海峽雷霆-2025A”的關鍵詞不再是“登陸”,而是“封控”。
作戰邏輯也更為系統,從攔截可疑船只、空中偵察、數據鏈匯報,到遠程打擊、查證識別等,已形成一整套應變機制。
而這種漸變,恰好反映了解放軍從“練兵”向“應戰”過渡的節奏變化。
普京的表態只是外交層面的戰略表達,俄羅斯在臺海問題上不太可能有軍事行動。
臺媒卻將其放大解讀,甚至編織出“俄軍插手臺海”的假設。
很大程度上是對大陸實力增長、國際支持偏移的下意識反應。
臺媒反應越激烈,越說明當前局勢正在倒向對他們不利的方向。
過去臺當局總寄希望于美國、日本的力量制衡大陸。
但從美軍兵推結果來看,干預難度遠超預期。
俄烏戰爭反而提供了一種反向參照,展示了“戰略孤島”在高強度沖突下的脆弱性。
結語
如今,中國大陸在經濟、科技與軍事上已形成壓倒性優勢。
中俄戰略協作也讓孤立大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這才是臺媒真正恐慌的源頭。
未來,無論統一的方式是對話談判、系統壓制還是短時軍事行動。
對“臺獨”而言,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普京的一句話,而是整個格局的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