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崇明愛鳥人發現家鄉之美》。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裝配工姜添翼用800多字講述了他與鳥的故事。從“拍鳥小白”起步,如今已記錄200多種鳥類并發現珍稀物種,他用鏡頭深情講述家鄉崇明的生態魅力。
崇明東灘是亞太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候鳥在此停歇、越冬,構成壯麗的生命奇觀。保護區歷年記錄鳥類超300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達78種,是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一直以來,崇明區高度重視東灘生態保護,將其作為生態島建設的核心內容:建立保護區,開展生態修復與嚴格保護;遍布灘涂的監測站,記錄鳥類種群動態;廣泛開展自然教育,號召市民加入愛鳥行列……這些系統性努力使東灘每年記錄到的候鳥數量持續增長,也使其成為遷飛路線上至關重要的“安全驛站”。2024年,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更是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這里,有人如姜添翼用鏡頭記錄生態之美;更有人如非遺“鳥哨”傳承人金偉國,從捕鳥人轉型為護鳥人,用哨音協助科研。未來,還將有更多人一起加入到守護東灘的行列中。
從專業保護到全民參與,從鏡頭捕捉到行動守護……崇明東灘,正匯聚起守護“鳥類國際機場”的強大合力。
讓我們一起珍愛天空精靈,守護共有家園!
拍鳥讓我發現家鄉之美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裝配工 姜添翼
我是一名95后退伍軍人,開啟拍鳥之路完全出于偶然。我購買了相機和長焦鏡頭后,一開始只是拍拍風景和花草,后來又跟著攝影愛好者去公園里蹲鳥,等鳥飛近時拍鳥。
2023年,因為工作變動,我回到家鄉崇明島。我家離世界自然遺產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只有30分鐘的車程。這里是亞太地區春秋季節候鳥遷徙的停歇地,也是候鳥的重要越冬地,為我提供了豐富的拍攝資源。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每到周末,趁著天還沒亮,我就開車往東灘跑,這時鳥類活動最活躍。一開始對周邊環境不熟,一路停停拍拍,一天下來也拍不到什么。在崇明區野生動物保護中心趙天天老師的指導下,我漸漸了解了東灘的鳥類分布。從那以后,我轉變為記錄鳥類遷徙的觀察者。
抓拍飛鳥有技巧,光線也有講究,清晨和傍晚的光線,照射在鳥身上能拍出美麗的畫面。東灘保護區地廣人稀,北部、中部、南部都存在不同的生境,棲息的鳥類也不盡相同,吸引著觀鳥人在不同區域間往返。為了趕時間,我就在車上啃點干糧充饑,從凌晨拍到傍晚。
做鳥類觀察者需要有相關的知識,一開始我并不識鳥,現在我一眼就能認出是什么鳥。兩年來,我已經累計拍攝到200多種鳥。在我的相冊里,保存著東方白鸛、勺嘴鷸、黑臉琵鷺、震旦鴉雀等眾多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珍貴照片。我會定期把拍攝到的鳥種類記錄上報給上海野鳥會,作為科學研究的補充數據。有時候,我還會去東灘保護區志愿者活動會聽課培訓。
拍鳥最大的快樂來自意外。有一次,我和幾位朋友在東灘南部觀察到一個家燕與短嘴金絲燕的混群,隨手拍攝了幾張照片。在檢查照片時,燕群中一只不同花色的鳥兒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似乎是崇明從未有過記錄的種類——白腹毛腳燕。經上海野鳥會確認,這不僅是崇明拍攝到的首例白腹毛腳燕,也是上海市自1994年以來第一次對白腹毛腳燕確切的野外記錄。那天,我激動得幾乎睡不著覺。
我在一個社交平臺上開設了兩個鳥類相冊,一個叫“東灘觀鳥記”,一個叫“上海觀鳥記”,發布了700多張照片,還獲得了該平臺“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共創伙伴”稱號,這讓我感到驕傲。觀鳥、拍鳥讓我在平常生活之外,找到了人生另外一番天地。
拍鳥讓我重新發現家鄉之美,我也希望通過我的鏡頭,喚起大家保護自然的意識。
記者:陸海華
編輯:陸海華
責編:朱競華、焦倩倩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