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淮海晚報》曾刊發《白馬湖發現極危鳥類雜交個體 “國寶”在淮育出小寶寶》的報道,今年5月28日,淮安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綜合科考隊員們記錄到一只青頭潛鴨與白眼潛鴨的雜交個體。7月14日,記者從淮安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獲悉,就在幾天前,該協會研究人員在同一水域記錄到了一只純種青頭潛鴨和白眼潛鴨帶領幼鳥活動的珍貴畫面。“上一次記錄到的是青頭潛鴨雜交個體,沒想到過去半個多月,又記錄到了純種青頭潛鴨生育的幼鳥,這一連串的發現首次證實了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可能在淮安地區建立繁殖種群,改寫了該物種在華東地區僅為‘冬候鳥’的百年生態記錄。”淮安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余星翰難掩興奮。
“上一次發現雜交個體如果說還是偶然,但加上這一次的純種個體的發現更為罕見,幼鳥的出現,直接證實了青頭潛鴨已在白馬湖成功繁殖,也就意味著部分潛鴨可能已改變遷徙習性,不再遷徙,而是選擇留在白馬湖定居繁殖。”余星翰介紹說,這次發現表明白馬湖的濕地生態系統已具備支持潛鴨完成完整生命周期的能力。
那么白馬湖為何會成為瀕危物種的“庇護所”呢?對此,余星翰解釋,青頭潛鴨對棲息地要求極為苛刻,需要水質清澈、食物豐富且人為干擾極少的濕地環境。歷史上,由于濕地退化、非法捕獵等因素,其種群數量在過去30年間銳減90%以上。而如今,它們選擇在白馬湖繁衍生息,背后是這片濕地歷經十余年生態修復的成果。白馬湖曾因圍網養殖、工業污染等問題水質惡化,被當地居民戲稱為“白馬大溝”。2010年起,我市啟動白馬湖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退圩還湖、濕地恢復、水環境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如今,湖區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核心區達Ⅱ類標準,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茂密生長,為水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余星翰說:“青頭潛鴨的繁殖需要安全的巢址、充足的食物以及穩定的水域環境,而白馬湖恰好滿足了這些條件。”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保護區已迅速響應這一重大發現,市白馬湖規劃管理辦公室啟動應急保護機制,加強了對該區域的巡護管理,嚴格避免人為干擾。“青頭潛鴨極其敏感,無人機拍攝,哪怕輕微干擾、驚擾都可能導致鳥兒棄巢,會嚴重影響繁殖成功率。”余星翰強調,“我們必須以最高標準保護它們,確保這一珍貴種群在淮安穩定繁衍。”
“青頭潛鴨的繁衍,不僅是一個物種的幸運,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余星翰說,此次發現為全球極危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范本,彰顯了中國濕地保護的顯著成效。未來,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這片濕地必將成為更多珍稀生命的家園,續寫更加動人的生態傳奇。
記者:王磊
通訊員:丁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