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戲方」,及時獲取全國工作坊資訊
《偽君子》劇照
舞臺設計:Katrin Brack
整理、撰文|米蘭
什么是舞臺?
上個周末,林奕華在上海Young劇場用五堂課深入淺出地給大家分享了他對構成舞臺的眾多元素的理解。
課程共五節,分別是:劇場與空間、建筑與空間、物料與空間、情感與空間、空氣與空間。
實際上分別對應的是觀演關系、實體布景、介質選擇、主觀投射和「無中生有」。
對于我來說,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5節大師課的內容的話,我想林奕華是在講他自己「如何看戲」?。
尤其是通過舞臺設計的角度,去看那些舞臺意義不明的非現實主義戲劇。
跟著他的指引,你的目光會從劇場的舞臺和觀眾席的設置出發、看到舞美布景、舞臺上的非常規材料、整體的氛圍營造,以及在單一和沉悶的舞臺上,看出豐富和有趣的東西。
聽完這五節課,我突然覺得,我不僅稍微學到了怎么去「看」戲,好像也學到了要怎么去「生活」。
以下分享記憶最深刻的10個Take Aways——
No.1
有時候我們覺得不好看,是因為還沒有看清楚。
第一節課上課前,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影片。
課程開始后,林奕華又帶來大家快速地看了一遍同一段影片。
這一次,他的聲音作為旁白,不斷詢問:這里是什么?那個人在干嘛?角落里是什么?為什么演員要按照這個路線走…
在他的引導下會發現,可看的東西變多了,可以思考的地方也多了。
甚至會覺得,第一次根本沒有「好好看」。
所以,「好看」不僅和「好」有關,也和「看」有關。
No.2
反射和折射——看到別人也在看,會創造出新的「時間」。
《橋頭遠望》觀眾席示意
舞臺設計:Jan Versweyveld
課堂上的案例中,有一些劇目將舞臺設置為四面臺等非鏡框式舞臺。
這種情況下,觀眾可以看到其他觀眾也在看著舞臺,有時相對的觀眾席還可以有視線交錯。
這樣就產生了「演員被觀眾看見」——「部分觀眾被其他觀眾看見」——「其他觀眾看見部分觀眾在看戲」多重效果,就像光的反射和折射。
例如《橋頭遠望》中,位于舞臺兩側的觀眾在看劇,也構成了舞臺和戲劇的一部分。
對于舞臺前方的觀眾來說,舞臺上發生的事,更具有一種過去了的「歷史感」。
No.3
去看不是人人都能懂的戲很重要,它可能更會讓你發現和喜歡自己。
一個現實主義的戲,使用的布景、道具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這些熟悉的物件會讓你迅速想起真實的生活,而這種體驗可能每個人都會有,所以「看懂」會比較容易。
而一些看起來很「抽象」的、你并沒有「看懂」的戲,可能在之后的某天,因為你的某些體驗,突然讓你意識到了什么,這個時候你會產生只屬于自己的「領悟」。
這種個人化的領悟,會讓你得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你注意到的這個方面,可能也只跟你自身所經歷和關注的東西有關。
那也就意味著,「看懂」戲的過程也是在看懂自己。
No.4
視覺成為文本。
《玩偶之家》劇照
舞臺設計:Jan Pappelbaum
在《建筑與空間》這節課上,林奕華介紹了Jan Pappelbaum為《玩偶之家》設計的布景。
整個家就像一個精致的Loft,客廳擺放著兩把「巴塞羅那椅」。
這樣的布置和選擇在傳達什么信息呢?為什么娜拉要從這樣的一個家中出走呢?
巴塞羅那椅——包豪斯主義實用原則的代表作,其生產過程展現了精確的生產標準。
從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象征著娜拉和這把椅子一樣,也是被規訓、被控制的「物件」呢?
帶著這種目光,去思考舞美和道具中,除了功能意義之外的象征和隱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舞臺視覺也在表達,即視覺成為文本。
No.5
介質的戲劇性和多義性。
在《物料與空間》這節課上,林奕華介紹了多部皮娜·鮑什的作品。
這些作品分別采用草地、枯葉、泥土、水、花朵等作為材料鋪滿舞臺。
不同的材料,會傳達出不同的感受,如枯葉帶來的關于腐爛、破敗、暴力…的聯想。
當戲劇要傳達的內容和材料引發的聯想相得益彰,材料的戲劇性也得到強化。
與這些自然界中常見的材料不同,在Katrin Brack設計的《沉浸在狂風暴雨中》,舞臺上采用的材料是紙片,紙片洋洋灑灑不斷落下,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
這時可以說材料的多義性超過了其典型性。
多義性會帶來更開放的解讀,但也可能造成枯燥和迷失。
No.6
奇觀一直持續,就不再是奇觀。
在一些戲劇中,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下雨、下雪等場面,可能會令觀眾興奮。
這些場面可能超過了服務劇情,成為噱頭或者要「打卡」的名場面。
觀眾對名場面的期待可能會破壞觀演的沉浸感。
《洪堡王子》的舞臺設計則為從始至終都在「下雨」。此時,下雨就不再是奇觀,而是成為舞臺上新的「現實」。
《洪堡王子》劇照
舞臺設計:Katrin Brack
在不變的雨水中,觀眾的注意力可能會回到演員身上,關注其他方面。
No.7
可以常常問問自己,「我」是一個什么樣的「物料」?
No.8
把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東西放在舞臺上,但是通過不同的角度,空間便會成為故事。
在《情感與空間》這節課里,林奕華主要介紹了Anna Viebrock的多部作品。
Viebrock的的舞美設計靈感,常常來自于她曾經去過的某個地方。
源自真實生活的空間,被放置在舞臺上時,會帶來一種「似曾」感。它會喚醒彼時彼刻的記憶,從而與當下產生關聯。
但從真實存在到舞臺設計,Viebrock所造的不是簡單復刻,而是將那些最能引起情感波動的部分放大、居中、強調。
就像《卡捷琳娜的悲劇》中,兩棟建筑形成的夾角正對觀眾席,舞美選擇這樣的角度,帶來直接的壓迫感。
《卡捷琳娜的悲劇》劇照
舞臺設計:Anna Viebrock
如此空間便會超越空間本身而成為故事。
No.9
看到細微、看到變化、看到無形…
在最后一節課《空氣與空間》上,林奕華設計了幾個小游戲,由現場的觀眾參與完成。每完成一個游戲,便對應講一部Katrin Brack的舞臺作品。
在這些富有啟發性的游戲和類比遷移中,他引導大家重新看待和定義有無、多少等概念。游戲包括:
在五分鐘的時間內,用一分鐘來接吻或者洗手——一分鐘內有一個明確的行為,不代表其他的時間是無意義的,觀察其他的行為同樣有趣(一≠少)
在一個白板上,用筆畫寫字——沒有筆跡但傳達了信息(空≠無)
緩慢地咬碎雪餅,用話筒放大這種聲音——聲音中蘊含著無窮想象(慢≠悶)
用便利貼貼滿全身——張貼的過程中或許會有不同感受(單一≠單調)
讓一個觀眾走出房間,期間可以任意返回,但每次返回后需要立刻離開。
此時室內觀眾則配合在觀眾返回時給出不同的反應如驚嚇、黑暗、人橋…——等待的過程中可以有各種狀態(等待≠無事發生)
這樣看,似乎可以從「無」中看出「有」了。
No.10
在生活中積累經驗,才能在劇場轉化為聯系。
第一節課時,林奕華說,領悟的時刻便是找到了自己。
這個過程之所以會發生,正是因為無數不起眼的時刻記憶的累積,在劇場被喚醒。
青草的氣味、落葉的聲音、雨水的感覺…如果生活中沒有積累這樣的感受,在劇場里連接便不會發生。
《1980》劇照,皮娜·鮑什
同樣地,一個轉頭、一個呼吸、一段空白…如果生活中沒有留心,同樣也不會在劇場中感受到神奇。
所以,對于我來說,這5節課程我學到最重要的就是,該如何去度過每一天——
記住用多情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
記住每次新的感受和情感發生的時刻(As found);
用你的發現去放大和創造——
然后你就會發現,你也可以是個藝術家。
我相信不同的人聽完這次的課程后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也很好奇大家參加完這個課程之后的收獲,于是我采訪了幾位「同學」——
@里里
-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不要帶著找尋意義的心態去看戲。
-點解?
-空的心態最好,這樣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收獲的都是驚喜,而不是艱澀和困惑,也留給時間去化學反應。
-那我們這五節課為什么還要講,不如就講這句話好了?
-不,心態改變后就有很多要看的。怎么看?這就是后面講的。
@tutu
-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用一雙新的眼睛打開這個世界。
皮娜《春之祭》劇照
@cici
-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我覺得對我來講是要擺脫用只用文本敘事的傳統/主流思維,然后要“多情”地看日常。
@Chandler
-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沒有最重要的。
-怎么說?
-如果可以問最重要的是什么,那么回過頭來是不是也同樣可以問最不重要的是什么?
舞臺上呈現的是一種綜合藝術,所以不能有“最”重要,這是不可以的。
-…(過了很久之后)… 我明白了。
比如那個《偽君子》里,彩帶的3分鐘如果是最重要的話,就代表著其他的3小時沒東西看了,就是這樣的刻板印象才導致無聊。
-哈哈。如果我想抖機靈回答你問題我可以說“最重要的是沒講的那些內容”。
-確實!這五節課是「彩帶」,沒講的才是「重點」。
@摸戲校尉
-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創作者和觀眾的溝通,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我們都需要多學多看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就像如果我們不知道「巴塞羅那椅」,那么在解讀舞美設計的時候就少了很多趣味。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呢?歡迎評論區一起分享哦!
關注「戲方」,及時獲取全國工作坊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