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國東海岸禮炮齊鳴,核航母“肯尼迪號”滑入水中。這一刻,它滿載著“全球最強航母”的光環——11.2萬噸排水量如海上移動城市,75架F-35C隱身戰機蓄勢待發,電磁彈射器號稱能每45秒彈射一架戰機。美媒歡呼:“戰力相當于6艘遼寧艦!”
五年后的今天,這艘造價140億美元的“海上巨獸”卻仍困在無盡的海試中。甲板上不見戰機呼嘯,只見工程師埋頭修復故障報告;五角大樓的會議室里,將軍們面對一再跳票的服役計劃眉頭緊鎖。
從2020拖到現在2025年,曾經的“技術神話”卻成了美國海軍心頭一根刺,再也笑不出。
電磁彈射系統(EMALS)本是肯尼迪號的最大賣點,卻被實戰測試撕開了華麗外衣。在一次關鍵海試中,彈射器竟連續12次罷工,戰機在甲板動彈不得。
更諷刺的是,控制軟件多次將巡洋艦誤判為“漁船”,讓指揮室陷入混亂。這套被寄予厚望的系統,如今被海軍高層私下吐槽:“不如拆了換回老式蒸汽彈射!”
同樣淪為笑柄的還有武器升降機。十臺升降機中九臺存在機械故障,模擬作戰時,彈藥輸送效率暴跌40%。而高度集成的數字作戰網絡,竟需每日強制重啟三次才能維持運轉。
技術冒進的代價是驚人的。僅2022年,肯尼迪號返工就燒掉28億美元,足夠建造半艘山東艦。五角大樓報告痛陳:“實驗室里的未來技術綁架了現實戰斗力。”
當肯尼迪號在技術泥潭中掙扎時,太平洋西岸的中國航母正悄然轉身。福建艦甲板上的電磁彈射器已完成超300次無故障彈射,穩穩將30噸戰機送上云霄。
這背后是“小步快跑”戰略的勝利:遼寧艦積累操作經驗,山東艦驗證自主建造,福建艦才敢挑戰電磁彈射——三步階梯,步步踩實。
兩種發展哲學在此碰撞:
美國追求“代際碾壓”:堆砌未成熟技術,結果“系統越多,漏洞越大”。
中國堅持“成熟一代,發展一代”:陸地試驗場反復驗證電磁彈射,確認可靠再上艦,避開集成風險。
這種差異在進度條上赤裸展現:山東艦2019年服役,福建艦已進入密集海試;肯尼迪號下水六年仍“趴窩”,服役延期至2027年。
肯尼迪號的困局,揭開了美國工業的隱痛。全美僅紐波特紐斯船廠能造核航母,八年建造周期里,任何零件延遲都引發連鎖反應。冷戰后供應鏈萎縮,老技工斷層,螺栓擰不緊竟導致反應堆安裝延誤三個月。
反觀中國,以上海江南造船廠為核心,大連、廣州多基地同步發力。民用造船業全球第一的規模優勢,轉化為軍用艦艇下餃子般的效率。
更讓美軍焦慮的是戰略斷檔。為等肯尼迪號,老邁的“尼米茲號”被迫超期服役至2026年,太平洋航母部署首次出現“空窗期”。而中國三航母編隊逐步成型,福建艦入列后將實現西太常態化存在——技術追平之際,數量差距也在消融。
肯尼迪號最大的諷刺在于:它本為震懾對手而造,卻成了大國競賽的警示碑。當“絕對領先”的執念壓垮工程理性,再耀眼的參數也終將敗給可靠性與成本的雙刃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