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秦隴韶音” 實踐團正式啟動秦腔文化傳承專項調研活動。該實踐團由十余名師生組成,旨在通過實地走訪,深入探究秦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與發展路徑。
當日上午10時,帶隊老師帶領實踐團成員于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集合出發,前往本次調研目的地 —— 小田園秦腔戲劇社。據悉,該戲劇社位于某酒店樓上,其特殊的選址布局引發實踐團成員的關注。行進途中,團隊成員就秦腔藝術的歷史淵源、表演特色等內容進行前期交流,為調研工作做充分準備。
經過近兩小時的行程,實踐團于下午12時抵達目的地。在酒店工作人員引導下,團隊成員沿樓梯上行,途中即聽聞高亢激昂的秦腔唱腔,充分感受到傳統藝術的獨特感染力。戲劇社負責人對實踐團的到訪表示歡迎,并簡要介紹了劇社的基本情況。
稍作休整后,實踐團立即開展拍攝工作。伴奏響起,《兄妹情》《楊門女將》《洪湖赤衛隊》《清風亭》《焦裕祿》《鍘美案》《興漢圖》等經典劇目依次上演。演員們以精湛的唱腔與程式化表演,生動展現了不同劇目的主題內涵:或詮釋親情倫理,或彰顯家國情懷,或歌頌革命精神,或再現歷史風云。近三小時的演出中,秦腔藝術所蘊含的慷慨激昂與悲壯蒼涼特質得到充分彰顯,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演出細節,為后續研究積累了豐富素材。
演出結束后,實踐團與劇社演員、樂隊成員進行座談交流。據了解,該社成員多為基層工作者,涵蓋長途貨運司機、個體商戶、建筑工人等,秦腔表演是他們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58歲的張演員表示,作為長途貨運司機,秦腔是緩解工作疲勞的重要方式,“我們雖為普通勞動者,但對秦腔懷有深厚情感,它是我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 在談及傳承問題時,他明確表示支持 “秦腔進校園” 活動,愿意為青少年傳承秦腔藝術貢獻力量。
樂隊成員劉師傅(從事農貿市場經營)介紹了秦腔伴奏的藝術特點:“‘緊拉慢唱’是秦腔伴奏的核心技法,板胡、鑼鼓等樂器的配合構成了秦腔的獨特韻味。” 他談到,成員們雖需兼顧生計,但對秦腔藝術的熱愛支撐著大家堅持練習數十年。“年輕一代對秦腔的關注,是這門藝術延續發展的希望所在。”
此次調研活動,實踐團成員不僅直觀感受到秦腔藝術的魅力,更深入了解到基層業余愛好者在特殊環境下對傳統藝術的堅守與傳承。下一步,“秦隴韶音” 實踐團將系統整理本次調研所獲的影像資料與訪談記錄,通過多元化傳播渠道推廣秦腔文化,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秦隴韶音”2025暑期社會實踐團
文字丨郭子幼
排版丨陳曉宇王瑞欣
圖片丨鄒佳麗 劉 晶
指導老師丨郭依諾 司 亞 郭一葦 李 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