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筆直言/文
近日有媒體報道,青海西寧曹家堡機場一擺渡車在停機坪停留20多分鐘,因司機遲遲不開車門,導致一名旅客缺氧暈倒,最終乘客怒砸車窗才得以脫困。這聲玻璃碎裂聲,再次撕開了公共服務應急管理的遮羞布。
這起事件與此前火車砸窗如出一轍:都是密閉空間里的窒息感,都是乘客求助無果后的極端自救。不同的是,火車是空調故障,而此次擺渡車按官方說法 “設施正常”,只因“航空器滑出”便將乘客鎖在悶熱車廂。這種“合規性悶熱”更令人心驚——當規則執行異化為機械教條,安全規定竟成了漠視生命的借口。
“西寧天氣很涼” 的輕描淡寫,與車廂內乘客的瀕死體驗形成刺眼對比。工作人員站在陰涼處的體感,怎能替代密閉車廂里的真實煎熬?通報對 “車內實際溫度” 的刻意回避,暴露了管理方對核心問題的閃躲——即便硬件合規,高溫天氣、人員擁擠疊加下的悶熱,難道就不是安全隱患?
在熱射病頻發的夏季,“感覺悶熱” 從來不是矯情。從火車上頭暈的旅客到此次暈厥的乘客,這些信號早已敲響警鐘。可某些管理者仍迷信技術參數,將乘客的體感訴求斥為主觀臆斷。當 “我覺得不熱” 壓倒 “你快要窒息”,應急機制早已偏離了 “以人為本” 的本質。
真正的安全管理,應當預設彈性空間。航空器滑出時,為何不能有臨時通風方案?乘客反復求助時,為何沒有分級響應機制?手持測溫儀、優先疏散老弱、短暫開門透氣,這些簡單措施難道比乘客安危更難落實?
兩起砸窗事件證明:當 “規則不允許” 成為標準答案,當 “再等等” 替代緊急處置,乘客只能用破壞性方式求生。玻璃的裂痕里,照出的是管理溫度的缺失。
公共服務的底線,不該是逼得乘客砸窗自救。別讓 “合規” 成為冷漠的擋箭牌,別讓制度條文涼了人心。應急響應的速度,必須快過暈厥發生的瞬間;管理機制的溫度,應當暖過車廂里的悶熱窒息。這,才是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