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受閱的機群陣容非常強大,有殲-20、殲-20A、殲-20S、殲-35、殲-35A、殲-15T、殲-15DT,殲-16,殲-16D等等,各種編隊輪番上陣,花樣層出不窮,看得人眼花繚亂。
有一支由三架殲-15T艦載機和兩架殲-35組成的混合編,讓人很意外。其中一架殲-35隱身艦載機與隊友不一樣,竟然還安裝著長長的空速管。這是怎么回事?
據推測,這架“頭頂空速管”參加空中檢閱的殲-35,應該是試飛原型機之一。有朋友提出疑問,通常來說,第五代隱身機已經取消來了空速管,為何這架殲-35還保留著空速管?是什么原因?
這要從飛機空速管的原理說起。并想起了一個趣事。
筆者小的時候,就喜愛航空,當時以為殲-5才是中國最先進戰斗機,因為那時候的國產戰機基本都是機頭進氣,顯得很落后。而殲-5是尖頭,兩側進氣,具有彪悍的外觀。這些戰機的前面都有一根“刺”。這里說的“中國戰機機頭帶尖”,是指中國很多戰斗機機頭部分都有一根突出顯眼的“長刺”。
當年有一位前輩跟我說,戰斗機機頭前面的“刺”,是彈藥耗盡后空中拼刺刀用的,年幼無知的我,信以為真了很久……
其實不單單是中國戰機,其他國家很多戰機都在機頭部分擁有“長刺”,這根“長刺”的真正名稱叫做空速管。空速管是飛機上非常重要的一款設備,它可以精確測量出飛行時的大氣總壓和靜壓,然后可以推算出飛機此時的飛行速度、升降速度,為飛行員的操作判斷提供依據。
假如空速管發現故障例如遇冰阻塞,那么此時飛機將無法獲得正確的飛行數據信息,嚴重時甚至會讓飛行員判斷失誤,最終導致機毀人亡的慘劇。
當初為了避免空速管受到戰機機體氣流的干擾影響,獲得最精確的大氣真實靜壓數據,很多戰機都把空速管設置在機頭部分特別是和機身軸線相同的機頭正前方,而且這些空速管的長度往往非常長,以遠離機體。
不過,較長的空速管有可能影響飛行員的前向視野,它設置在機頭正前方也導致相關區域結構重量過大。較長的空速管使得戰機長度更大,甚至影響了戰機在地面的調運。而且越來越多的戰機在機頭前方裝備雷達,較長的空速管影響了雷達的探測能力,也對雷達罩的設計強度提出一定的考驗。
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四代半戰斗機和五代機上都已經看不見長長的空速管了,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在機身上的L形靜壓管,通過在戰機機鼻附近位置對稱布置L形靜壓管,同樣可以獲取戰機飛行時的飛行數據。取消長長的空速管后,戰機相關位置的結構重量得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也更小,后一種優點對于隱身戰機來說可謂至關重要。
殲-20和F-22等五代機在機頭兩側安裝L型氣流傳感器,由于體積很小,加上傾斜于機頭表面,所以對戰機隱身能力影響非常有限。此外殲-10C、殲-16等新型四代半戰機也裝備L形靜壓管。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第五代隱身戰斗機都取消了空速管,但在最初原型機研發試飛階段時,也是在機頭部分裝備了傳統的長長的空速管。中國的殲-20戰機、美國的F-22和F-35隱身戰機在試飛階段均是如此。
主要原因是,隱身戰機在最初的試飛階段需要裝備一種精度最高的專用的空速管,來獲取戰機非常準確的飛行數據和修正數據。試飛結束以后,才能利用積累數據配合戰機上的大氣數據計算機的修正系統計算補償空速管誤差,最終才能用L形靜壓管取代傳統的空速管。
盡管殲-35隱身艦載機已經服役,但抽調一些不怎么忙的原型機參加閱兵式,總比去打擾那些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天天在測試的現役戰機要合適得多。估計這就是殲-35原型機參加閱兵的原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