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麥浪翻滾,通遼市科左中旗架瑪吐鎮3500畝小麥迎來豐收。田間地頭,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金黃的小麥顆粒歸倉,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在架瑪吐鎮金家種植合作社的麥田里,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并行作業,飽滿的麥穗被整齊地“吞”入機艙,金黃的麥粒如瀑布般傾瀉而出。合作社負責人金永喜彎腰抓起一把新收的麥粒,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的小麥的品質好,籽粒飽滿,畝產量達800斤,每畝比去年的增加了100多斤。麥子收割后,我們將進行晾曬、入庫,加工成面粉銷售。”金永喜說。
大型收割機正在收獲麥田。珍珍攝
麥田里收割正酣,剛收完的地塊上也沒閑著,翻地機械已經進場,忙著平整土地。在小麥收割后,合作社也不讓土地“歇腳”,利用空檔期緊接著種上白菜、甜菜等經濟作物,通過“一年兩收”的輪作模式,讓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麥子收獲后,我們二茬種植白菜,土地的利用率就增高了,種兩茬的收入也高了。今年試種后,我們明年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帶動村民加入合作社我們一起兩茬種植,形成規模化發展,一起增收致富。”金永喜介紹說。
收獲的麥粒裝送運輸。劉小光攝
架瑪吐鎮金家種植合作社今年共種植3500畝小麥,全部采用“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的標準化生產模式。從播種到施肥、灌溉,每個環節都嚴格遵循綠色種植標準,為小麥品質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合作社還采用“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收割的小麥將直接運往合作社自建的面粉車間進行加工,制作成優質面粉后銷往沈陽、北京、廣州、南京等城市,讓小麥從田間到餐桌實現價值躍升。
近年來,科左中旗積極推廣科學種植模式,鼓勵合作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并通過“小麥+經濟作物”輪作方式,提高土地綜合效益,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珍珍、劉小光、白茹)
來源:科左中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